4月9日,傳奇2022年中國籃球名人堂入堂儀式在天津青年會南開區東馬路會所舊址(中國現存最早籃球館)舉行。中國穆鐵柱、籃球胡衛東、名人劉玉棟、堂傳王治郅、傳奇宋曉波、中國叢學娣、籃球鄭海霞、名人許利民、堂傳蔣興權,傳奇15位“特別致敬人物”、中國“新中國籃球運動杰出貢獻獎(五十杰)”優秀集體獲獎人,籃球當他們的名人名字被念出之時,中國籃球的堂傳歷史、現實和未來在這一刻匯聚。
籃球運動1895年傳入天津,如今已經在中國發展了128年。這是漫長的時間,誕生了多位值得載入中國籃球史冊的人物,在名人堂中,有許多黑白的影像資料和照片,記錄著如今我們已經有些陌生的人和事;這又是“短暫”的時間,歷史長河中,一個多世紀也是彈指一揮間,未來一定會有更多同樣了不起的人物,為中國籃球、世界籃球的發展作出同樣了不起的貢獻。
儀式上登臺發言的每一位入堂人物,無一例外都談到了自己的籃球之路、自己的恩師教練和籃球對于自己的意義。“永遠追風、依然追風”的王治郅說,7歲那年去工體訓練,鄭海霞送給自己的一雙大碼國家隊籃球鞋,燃起了自己的籃球夢。從少年到如今,從運動員到教練員,王治郅說:“在籃球道路上,對我而言,時間只不過是考驗,心中信念依然未減。”
鄭海霞說,自己是穿著穆鐵柱送的籃球鞋,從一名農村女孩成長為籃球運動員,要感謝的人很多,最難忘是當初商丘地區體校的方丙銀教練,每頓飯省下白面饅頭給自己補充營養,自己去吃窩頭。“先行者創造歷史,后來者延續歷史,我更期待未來年輕運動員可以超越歷史,為中國籃球創立新的篇章。”
83歲的蔣興權記得50多年教練生涯中的每一名弟子,他在入堂儀式上講述了當年胡衛東和劉玉棟訓練中受罰的趣事,還說,看到當年的兩個小朋友今天來到名人堂,自己十分欣慰。“對我來說,任何榮譽都比不上弟子們為籃球事業發展而努力的模樣。能為國家培養優秀的籃球人才,比立功更重要。”
1984年8月17日出版的《體育報》(1988年更名《中國體育報》)在一版刊登了一封題為《祖國在我心中 力量在我們身上》的致謝信,作者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所有獎牌獲得者,當時主教練楊伯鏞帶領的中國女籃也在其中。當時的女籃隊長宋曉波在現場和大家一起重溫了這封感人至深的信,“我們將不忘父老兄妹的殷切希望,從零開始,邁出新的步伐,我們一定能實現新的突破,因為祖國在我們心中,力量在我們身上。”
傳奇自傳承,沒有傳承,傳奇也會被遺忘,中國籃球名人堂就是一個“傳承”的地方。中國籃協主席姚明說:“我們要向前看,但同時還要看我們從哪里來,過去有什么故事,創造這些故事的人為我們留下了什么。當這些被一一講述,并成為我們的基因的時候,未來的道路就會越來越清晰。”
本報記者 扈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