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戰疫錄)疫情下上海奉賢區開通“三輛車” 帶居民駛離就醫配藥困境
中新網上海4月19日電 (陳聰瑤)封控狀態下,三輛車血透病人如何外出?慢性病藥品如何購買?臥床患者如何就醫?上海奉賢區有針對性地開通“三輛車”,疫情搭載居民駛出就醫配藥困境。下上賢區
暢通跨區通道“直通車”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
疫情期間,海奉家住奉賢金海街道的開通困境劉明沒斷過一次血透。
3月底,民駛他所在樓棟因出現陽性患者被封,離醫于是配藥求助居委會。“這次疫情封控在家里了,三輛車我打電話給居委,疫情說我血透必須要一禮拜三次,下上賢區然后他們就統一上報到市衛健委,海奉一步步安排就近就醫。開通困境”劉明說,民駛周四打的離醫電話,周五他便坐上“專車”去血透。據他描述,有時是商務車,有時是出租車,主要看居委會每次能調度到哪些車。
針對需趕赴外區進行血透、放化療、產檢,以及需跨區就醫的急重癥患者,奉賢區通過街鎮專車、家屬自駕車、警車等形式,積極協調公安,開通跨區渠道。在城市封控大背景下,給這些疾病纏身的市民真正開啟一條生命“直通車”。據統計,截至4月16日,全區共為1207人提供跨區就醫交通保障服務。
昨天,劉明的小區“降級”,由“管控區”調整為“防范區”。于是,他自行駕車前往疫情前一直就醫的長征醫院。
“今天是我疫情隔離結束后第一次回長征醫院做。跨區域的話,我也不想麻煩居委會了,因為他們還有其他病人要送。”31歲的劉明坦言道,“我畢竟年輕,自己開車過來還可以,沒問題的。”
“單子出去一次要開一次,反正居委會做得蠻到位、蠻仔細的,每次都會幫我提前開好。”劉明表示。知道病情以來,居委會相關人員還時不時打電話問候,關心他的身體情況。
“我今天下午來醫院做抽血檢查的時候,身體還挺不錯,只要規律透析,身體各項指標還是挺好的。”
開通區內流動“送藥車”讓購藥不再成為困難
“等疫情結束,我想回家抱抱我兒子,我已經……”金海街道服務辦工作人員季柯岑哽咽道。
盡管是隔壁街道,路程不過20分鐘,季柯岑與家人已大半個月沒見面。晚上睡單位行軍床,白天奔跑于醫院各科室間。
作為代配藥志愿者,她和同事一天要代購七八十單藥品。多的時候,5個人一天配了131單。
“最簡單基礎的藥,我們跑一家醫院就可以搞定,差不多1個小時,也就是從接到需求到把藥送到居民那,大概半天。”季柯岑說,“最長的單子可能一天半,因為我們是分組的,有時候要去到三家醫院。其實也會有在奉賢地區配不到的藥,就可能需要其他區縣調配。”
她坦言,剛開始配藥時有些迷茫,因為平時很少去醫院配藥。除感冒藥等基礎藥品,其他的并不清楚,而現在她可以熟練指出老年人常見病及其用藥。“像‘替米沙坦’這種高血壓的藥,還有一些胰島素的藥,比如說胰島素,其實我們以前都不知道,原來它也有分劑量的,現在就知道即便是同一個品牌,胰島素也有不同的劑量。”
季柯岑坦言,當一單藥配齊時,剛開始還是挺有成就感的,現在的話已經熟悉整個流程,“就覺得挺平常的一件事”。
但奔跑的速度沒有改變,“沒辦法,不快一點的話,可能(配藥)速度上就減慢了”。
為最大限度滿足居民基本就醫配藥需求,奉賢區各街鎮均配備10-20余名志愿者開展代配藥服務,日均代配藥1萬多單。流動“送藥車”服務至村居、小區門口,減輕區內公共醫療資源負擔。
開設區內流動“送醫車”為“沉默的少數”送去關愛
90歲以上高齡老人、長期癱瘓在床、孤寡老人、殘疾人等“沉默的少數”,奉賢區爭取“一個不落”,流動“送醫車”上門服務。
通過各方一致努力,奉賢區已為1660人次提供就醫服務,補上封控期間就醫保障最為重要的一塊拼圖。
金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換藥室護士何慧,已記不清第幾次為周玲上門換藥。
老人74歲,患類風濕關節炎30余年,長期臥床,無生活自理能力。3月底,經居委會、防控辦和醫護人員綜合評定,周玲需醫護上門換藥,最終任務由何慧完成。
其實,這是她第一次單獨處理傷口。“這是我第一次接手這個傷口,知識還欠缺很多,要比較長時間才能弄好,但我還是想盡最大的努力。”何慧說,“我現在有好多群,跟上級醫院的老師也都一直在聯系,包括傷口拍照片,每次都問‘老師我用的對吧?’‘這個傷口我繼續再怎么樣’,我們都會討論的。”
4月天氣轉熱,老人的褥瘡已到3-4期,傷口味道大,汁水外溢多。何慧擔心老人的病情,于是從隔天一換變成一天幾換。
“她離我們街道社區很近,大概5-10分鐘的車程。如果我們采好樣回來,有時間就盡量每天去換。”除了上門換藥,何慧還負責核酸檢測,前天她的采樣數達1130人次。
“沒有疫情的時候,生活在一個城市的人都像陌生人一樣。現在疫情期間,我感覺很多陌生人都是心連心的,配合得也蠻好。大家互相理解,早日把疫情挺過去。對于解封,大家心里期待很久了。”何慧感慨道。(劉明、周玲均為化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