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在一篇發表于《皇家天文學月刊》的最新文章中,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模型:他們把如今宇宙的研究宇宙億歲年齡從 138 億歲直接提高到了 267 億歲,幾乎翻了一倍。年齡

    對于這個結果,最新有人覺得這是研究宇宙億歲科學的新發現,屬于見證歷史了;也有人覺得它就和先前那個“大爆炸沒有發生過”的年齡觀點一樣,只是最新“反大爆炸”人士的嘩眾取寵罷了。那究竟該如何看待這篇文章呢?

    1 意料之外

    自從韋伯(韋布)望遠鏡投入使用以來,年齡關于早期宇宙的最新研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其中最出人意料的研究宇宙億歲新發現,就是年齡早期的星系看起來意外的成熟,它們幾乎和我們身邊這些宇宙晚期的最新星系一樣明亮,同時也有著成熟的研究宇宙億歲星系結構。

    按理來說,星系是通過“大魚吃小魚”的方式慢慢長大的,早期宇宙理應遍布著正處于合并中的不規則星系。但是實際上我們看到,那里的星系十分規則整齊,也有著光滑的盤面,和我們周圍的星系沒什么兩樣。總之就是,原本該是孩童模樣的星系表現出了異常的成熟特征。

    類似的還有那個困擾科學界已久的問題: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如果同樣是通過“大魚吃小魚”的方式,那早期宇宙中應該不會有如此巨大的類星體;包括那些擁有著上百億倍太陽質量的星系中心黑洞,它們也不該存在于我們的宇宙之中。畢竟對于合成一個如此巨大的黑洞來說,138 億年的時間根本不夠用。

    此外天文學家還發現,某些恒星竟然出奇的老。比如著名的“瑪土撒拉”星,當時研究人員計算出它的年齡大約在 145 億歲左右,比宇宙本身還要老。兒子比親爹早出生,這里面鐵定有問題。雖然這顆恒星的歲數上下浮動有 8 億年,可能仍在 138 億歲的宇宙年齡范圍內,但是以上這些現象共同指向了一個地方 —— 宇宙的年齡似乎出了問題。假如宇宙沒有我們想的那么年輕的話,那這些問題不就都迎刃而解了嗎?

    2 宇宙年齡

    要想知道宇宙年齡對不對,首先要知道它是怎么算出來的?

    根據各種觀測數據,宇宙在膨脹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而非純理論的預言。假如我們能知道宇宙從開始到現在一共膨脹了多少倍,以及在這期間具體的膨脹速度,那么我們就能算出它一共花費的時間,也就是宇宙的年齡。

    宇宙的膨脹速度,它主要反應在天體遠離我們的速度上,也叫退行速度。天體(比如說遙遠的星系)它的退行速度與它到我們的距離成線性關系(v=HD),距離我們越遠的天體,它遠離我們的速度就越快,這被稱為哈勃-勒梅特定律,也叫哈勃定律

    我們如何知道天體遠離我們的速度呢?這個可以從它發出的光的紅移來判斷。紅移現象的存在,說明這些天體要么在遠離我們,也就是多普勒紅移;要么它周圍存在強引力場,也就是引力紅移

    多普勒紅移

    引力紅移

    顯然這兩者都不可能:怎么可能四面八方所有的天體都在逃離我們,我們是瘟神嗎?那難道宇宙外圍有一圈未知的強大引力場,把整個宇宙包裹著,這更是離譜。

    既然兩種情況都不可能,那光的波長為什么會變長呢?為此茲威基曾提出過一種“光子疲勞”假說,就是路途太遠了光子跑著跑著沒勁了,所以波長變長出現了紅移。

    “光子疲勞”這種假說因為無法解釋宇宙微波背景的各項同性問題,后來人們覺得還是從空間膨脹的角度來解釋更合適,于是這種由于宇宙膨脹導致的紅移被稱為“宇宙學紅移”。

    通過宇宙學紅移的大小,我們可以計算出這個天體距離我們有多遠。距離越遠,光要走的路程就越長,到達我們的時間就要越久,所以我們看到的景象其實是它很久之前發出時的樣子。因此我們通過觀察不同時期的天體,就能了解宇宙在不同時期的演化情況。

    背景輻射,它的紅移值有 1100,也就是大爆炸后大約 38 萬年,這也是傳統大爆炸模型中宇宙的“起點”。注意:這里不是“奇怪”的“奇”,是“起跑”的“起”,“開始”的意思。

    知道了宇宙學紅移的“極限”,就相當于知道了宇宙膨脹了多少倍,接下來要找到每個時期具體的膨脹速度。

    要求空間膨脹速度,需要一個重要的參數 —— 哈勃參數(H)。這就牽扯到復雜的理論計算了。簡而言之,根據 FLRW 度規、廣義相對論等可以推導出描述膨脹宇宙的弗里德曼方程,從而可以得到哈勃參數物質密度的關系。

    3H2 = 8πGρ

    宇宙中的物質主要是由重子物質、暗物質、電磁波等輻射,以及暗能量組成。除了神秘的暗能量,其他物質都會隨著宇宙的膨脹而被稀釋,所以它們的密度紅移息息相關。

    有了物質密度,再經過如此這般這般如此地一頓換算,于是我們就知道了哈勃參數會如何隨紅移變化,這就相當于知道了宇宙在各個時期的膨脹速度。

    H = f(z)

    如今宇宙膨脹速度對應的哈勃參數就是哈勃常數(H0

    H = f(0) = H0

    可以看出,哈勃常數雖然叫“常數”,但在宇宙時間尺度來看并不是完全不變的,它更多說的是在宇宙各處的空間上是一樣的。

    通過把弗里德曼方程進行適當變換,可以看到宇宙的年齡幾乎就是哈勃常數的倒數,所以知道了哈勃常數也就知道了宇宙的年齡。這就是目前計算宇宙年齡的大致方法。

    t = 1 / H0

    3 新模型

    為了解決星系的“早熟”問題,研究人員原本并沒有直接拿宇宙年齡開刀,而是先引入了一個假設:假設基本的物理常數并不是常數,而是像哈勃常數那樣會隨時間變化而變化。

    這看似逆天的假設,人家可不是拍腦袋隨便說的。這個假設最早是由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預言了反物質存在的保羅?狄拉克提出的,所以也算是“出身名門”了。

    研究人員等于是拿狄拉克大佬來做“背書”,然后在之前的 FLRW 度規里加了一個因子,讓引力常數等基本物理常數可以隨時間變化。

    然后通過修改后的 FLRW 度規,在新的弗里德曼方程中出現了一個動態的宇宙學常數,它預示著暗能量也不再是一個常數,而是會隨時間變化,研究人員稱該模型為“協變耦合常數模型(CCC)”。

    這個模型最大的好處是:根據它預測的哈勃常數,我們的宇宙被拉長到了 267 億年,這就解決了開篇提到的一系列時間不夠的問題。

    但是這個模型也有缺點:就是我們看到的處于宇宙早期星系,它們的個頭應該非常大才對,不應該像觀測到的那么小。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又引入了另一個假說,就是之前提到的“光子疲勞”假說。

    研究人員認為疲勞的光子會導致圖像發生畸變,使圖像變得更小、更暗,也更模糊。這就和我們觀測到的早期星系樣貌對應上了,該模型被稱為“疲勞光子模型(TL)”。

    雖然光子疲勞假說本身存在一些問題,但把它和先前的耦合常數模型結合起來后,這個新的模型(CCC+TL)就可以解釋很多現象了。

    4 個人觀點

    現如今宇宙學遭遇的這種困境,要么是星系、黑洞這些演化模型有問題,要么是宇宙演化模型本身存在問題。

    通常情況下,大部分人會把關注點放在前者。畢竟相較于給宇宙模型打補丁,給星系或黑洞模型打補丁可行性高得多。或許現有的模型僅適用于中晚期宇宙,只需要再為星系或黑洞找一個適用于早期宇宙的模型就好。

    不同于他們,這項研究著眼于后者,選擇直接挑戰宇宙模型,這就是首先值得肯定的地方。它不局限于舊模型,而是能夠跳出條條框框從新的視角來思考,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但是這項研究偏理論,屬于為了迎合觀測數據而“補丁套補丁”得到的“弱理論”。雖然類似的弱理論有很多,但這種在已有理論中引入“常量可變”和“光子疲勞”假設,本身風險會很高。

    目前該理論還很粗糙,比如它能否很好地擬合普朗克數據,并解釋其他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的觀測結果,都還有待觀察。畢竟還是那句話:非同尋常的觀點需要非同尋常的證據!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Linvo 說宇宙 (ID:linvo001),作者:Linvo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Older Article
    IMPACT Day | 愛游戲(ayx)中國官方網站中國志愿者心系社區,踐行可持續生態理念
    Newer Article
    愛游戲(ayx)中國官方網站視角 | 高標準倉儲設施如何賦能醫藥物流高質量發展

    聯系我們

    欲了解更多關于愛游戲(ayx)中國官方網站的信息,歡迎聯系我們!

    花蝴蝶韩国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