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批消費金融牌照開放試點至今,貸前已走過12年,獲客從跑馬圈地到精耕細作,偏愛機構在獲客、引流風控、貸前場景的獲客細分賽道上的競爭“硝煙”從未熄滅。
如今,偏愛通過數字化能力的引流構建來提升業務水平、實現降本增效,貸前幾乎已是獲客所有消費金融公司的必選項,也成為消費金融公司突圍競爭的偏愛關鍵抓手。
消金數字化做得怎么樣,引流近日,貸前北京商報記者調研了業內16家不同規模的獲客消費金融機構,試圖從貸前、偏愛貸中、貸后、輸出、普惠五個維度,深度復盤消費金融行業數字化應用情況。
業務布局
消費金融發展初期通過廣泛鋪設線下獲客。行業變遷后,更為便捷、靈活的線上渠道成為消費金融機構的熱門選擇。
◎ 線上線下融合成主流
目前來看,消費金融行業當前整體的業務布局中,頭部機構招聯消費金融與興業消費金融分別代表了主營線上、主營線下的經營模式,公司業績表現也處于行業前列。
>>>100%布局線上業務
>>>業務布局逐步優化
◎ 營銷擺脫人工依賴
不論是何種運營模式,如何做好獲客、活客、拓客工作,依然是各家消費金融機構貸前展業環節的主要思考課題。從受訪機構反饋的內容來看,根據線上、線下業務布局的不同,各家機構在獲客的打法上,主要依托的平臺也各有側重。
>>>自營渠道建設逐步完善
>>>第三方引流是主要獲客方式
審核授信
在貸前審查環節,需要解決的是如何真實準確充分地獲取借款人的信息,并為信貸決策提供支撐。
◎ 資質審核以線上為主
根據受訪消費金融機構反饋,用戶在線上渠道提交相應信息后,系統會自動評估用戶資質。即便是線下業務,超過七成的消費金融機構是通過線上渠道進行審核。剩余消費金融公司則是在“親核親訪”“面談面簽”的基礎上,疊加線上審核環節,盡量減少人工干預。
◎ 信貸營銷生態體系自主可控
從受訪機構提供的信息來看,16家消費金融機構均構建了自主可控的信貸營銷生態體系,還有3家機構提到自建數字化基礎設施,貫穿消費金融機構展業的全流程。依托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各機構在“實時決策、秒批秒貸”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了多元化防控手段。
展業難點
聚焦在貸前環節,16家受訪消費金融機構將難點集中在了線上風控方面。
◎ 數據信息不對稱
“信用白戶”往往具備數據信息不充分、關鍵信息缺失等特點,難以判斷用戶的還款能力和信用水平。消費金融機構在對該部分人群開展授信工作時,要做到更全面的風險識別。
◎ 個人信息和數據隱私保護
金融業務往往需要收集用戶身份證、銀行卡號、家庭住址、通訊錄等隱私信息,同時需要對多維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甚至是共享。用戶隱私數據保護日益受到關注的當下,離不開數據的消費金融要在合規前提下妥善使用數據。
◎ 兼顧不同受眾的接受能力
不同社會群體在數字金融應用方面會產生差距,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可能會產生“數字鴻溝”,將部分群體隔離在消費金融數字化的進程之外,無法享受數字經濟帶來的紅利。
◎ 缺乏專業性復合型人才
金融科技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存在空間和時間上的不平衡,高校對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剛剛起步,短時間內難以實現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