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9月20日電(記者 繆璐)為進一步做好疫情下的自治常態化管理、提升監管效能,共治靜安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共和新路所針對量大、慧治面廣的位體餐飲點位特征,積極探索“防疫、創新監管齊步走”的基層監管新型監管模式,創新采用了“網格、食安式點位分配到人”“天鷹遠程監管+大數據排查”“分級分色、新模掛圖作戰”等模式,自治形成了“自治、共治共治、慧治慧治”三位一體的位體基層“食安監管”新模式。
無事不擾少登門,創新讓“自治”成為基層食安監管的基層監管總助攻。共和新路所轄區具有監管范圍較大、食安式沿街中小餐飲居多、人員流動大、防疫風險較高等特點,加之基層監管力量不足,“如何保證防疫不松懈的前提下,保障轄區餐飲單位的食品安全”成為了共和新路市場所今年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該所結合日常巡查、處理投訴舉報等工作的同時,向餐飲單位宣傳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防疫小知識等,要求餐飲單位負責人積極落實主體責任,每日開展自查自糾工作,并將員工24小時核酸檢測等情況及時長傳至監管微信群,通過“線上實時檢查、線下隨機抽查”的方式,規范餐飲單位的食品安全和防疫安全工作,不僅提高了監管工作效率,也減少了上門打擾餐飲單位的時間,同時提高了餐飲單位“自治”的積極性。

人民城市人民建,讓“共治”成為基層食安監管的主力軍。經過前期對轄區的布局分析,共和新路所以轄區2個商業廣場和10條主要路段為試點,劃分出2個網格和10個點位,通過商場物業、轄區商戶的積極報名和推薦,分別對應推選出2個網格長和10個點位長,該所為網格長、點位長統一配發紅色袖標,確定了巡查頻次要求,建立了微信聯絡群,每周召開一次例會。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網格長、點位長每日重點檢查管理區域內餐飲從業人員是否落實24小時核酸檢測、“場所碼”是否規范使用、是否開展2次以上的場所消殺等工作,并將檢查結果和巡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記錄至工作臺賬,并及時反饋網格干部,納入動態記錄。通過牽頭創建“食品安全自治共治聯盟”,制定監管干部對網格長和點位長的定期指導、考核制度、增加群眾監督渠道等工作機制,逐步推進食安“共治”體系的建成,形成“人人都是食安監督員”的良好共治氛圍。
互聯網+大數據,讓“慧治”成為基層食安監管的新生力。一是充分利用“天鷹”系統24小時實時捕捉餐飲單位人員口罩佩戴情況、溫濕度控制情況以及是否存在鼠患等食品安全隱患等情況;二是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系統,每日定時篩查餐飲單位人員核酸超過24小時情況;三是構建所內餐飲單位數據庫,通過線上掃描商戶場所碼獲取餐飲單位每日掃碼情況。通過以上三種手段獲取的問題匯總后,分派給監管干部,由監管干部聯系點位長、網格長去實地核查反饋后,有的放矢地開展現場監督檢查,將有限的監管力量發揮到最大監管效果。

此外,該所將監管結果進行“掛圖”分級管理,通過將轄區內餐飲企業按路段劃分,根據不同的風險等級,以“紅、黃、綠”三色標記。以“餐飲單位疫情防控專項檢查表”為檢查對照項,如檢查內容均符合規定,則檢查結果標記為綠色,表示該企業疫情防控風險總體可控,食品安全相對較好。如有2項不符合規范或2次違反同一檢查項,則標記為黃色,表示該企業存在疫情防控風險,食品安全落實一般。如3項以上不符合規范或3次以上違反同一檢查項,則標記為紅色企業,表示該企業疫情防控風險隱患率較高,食品安全落實較差。
以上三色標記管理,對應三種不同的監管頻次和力度。綠標企業由網格長和點位長進行例行巡查,監管干部定期按比例隨機抽查。黃標企業每周兩次全覆蓋檢查。紅標企業納入每日重點巡查對象,對不落實全員24小時核酸、場所碼掃碼、消殺等重點指標項且屢教不改的,通報街道防疫辦牽頭,聯合街道管理辦、城管、公安和第三方開展聯合整治,由防疫辦采取拉警戒線等措施督促停業整頓,加大震懾力度。“作戰圖”中餐飲單位的風險等級根據巡查監督結果進行實時更新,按照實際情況切換分級,進而實現問題導向、靶向管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