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熱點   資訊動態

    愛游戲(ayx)中國官方網站-馬斯克,算你狠

    2023-10-13
    企業新聞

      作 者丨李鳳桃

      華商韜略出品丨ID:hstl8888

      音 頻丨點擊小程序邊聽邊看

      “星艦準備發射!算你狠”

      “火箭發動機點火只要0.1秒。馬斯克”

      從4月6日開始,馬斯克作為無所不在的算你狠臨時公關,馬斯克就不斷在推特上廣播。馬斯克

      擁有1.3億粉絲的馬斯克他,要讓一個摩天大樓大小的算你狠“鐵皮桶”飛向宇宙的更盡頭,要讓人類可以帶著電腦、馬斯克冰箱和換洗的馬斯克襪子跟著它旅行,甚至定居火星。算你狠

      這個“鐵皮桶”,馬斯克就是馬斯克星際火箭“星艦”。

      它皮實耐用、算你狠便宜,馬斯克用完后還能自己返航。馬斯克在馬斯克的設想里,它將在某一天,變身為樸實無華的宇宙交通工具。

      在4月20日,這一天又近了一步。

      “我個人邁出一小步,人類邁出一大步”。

      54年前阿姆斯特朗的回聲,正在重演。

      美國德克薩斯州南部博卡奇卡的星艦基地,巨獸“星艦”矗立在發射塔上,等待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下達環境許可的最后一道批文。原計劃4月10日的計劃因為批文推遲到17日,但在發射的最后準備時間,氣動閥凍住無法工作,提前開啟的全球直播被迫中止。

      4月20日美國中部時間21點35分,終于萬事俱備了。

      “星艦”的主人,SpaceX創始人、CEO埃隆·馬斯克和工程師們坐在發射臺的任務控制中心,監控燃料系統和各部件的狀態,做項目清單的最后檢查,通過耳機和話筒完成確認。

      10、9、8……0,在倒計時的呼喊中,哥斯拉般的巨型發射架松開爪子,星艦底部燃起熊熊火焰,在巨大的白色煙霧中離開地面,飛向蒼穹。

      作為SpaceX的“新一代太空運載系統”,它的使命是,抵達月球軌道,最終載人、載物到達火星,建設火星城市。

      這是一頭真正的“巨獸”。

      美國宇航局局長比爾·納爾遜曾炫耀,宇航局的“太空發射系統”(SLS)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火箭。SLS高98米,超過了紐約自由女神像。

      但是在120米高的星艦面前,SLS只能算老二。

      作為運載火箭,星艦分為兩級,一級為超重助推器,二級為星際飛船,加在一起的星艦,不僅高大,還擁有9米的外徑,相當于一棟單層面積64平方米的40層摩天大樓。

      相比人類已發射的最大火箭土星五號,星艦高出3層樓;相比中國最大火箭長征五號,星艦是它的2倍高;如果橫放在客機巨無霸A380旁邊,星艦多出一架客機波音737的長度。

      巨大的體積,帶來了巨大的重量。

      星艦在注滿燃料后,總重量超過5200噸,相當于650只成年非洲象,170臺壓路機,80臺重型坦克,或是一艘真正的巡洋艦。

      把這樣一個龐然巨物送上36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靠的是39臺燃燒液氧甲烷的猛禽-2發動機。

      “猛禽”發動機分成地面型和真空型兩種,前者高3.1米,噴管出口直徑1.3米,內部可供三位工程師同時作業;而更大的真空型,體積更是地面型的4倍多。

      二級的星際飛船,安裝了3臺地面型和3臺真空型發動機,干“苦活”的超重助推器安裝33臺地面型發動機。它們并列排布,如同一個巨大的鋼鐵蜂巢,起飛時產生7590噸推力,是土星五號的2倍多。

      憑借如此推力,星艦成為了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運載火箭。根據SpaceX在官網上的介紹,該型火箭除了可以把100-150噸貨物送上近地軌道,還可以執行載人登陸月球、火星等任務。

      相比之下,宇航局2022年11月發射的SLS,只有95噸的近地軌道負載能力。

      更重要的是,SLS在把有效載荷送入軌道后將墜毀于大海,無法再利用。而星際飛船是可回收火箭,能重復使用!

      如果是不考慮重復使用的消耗性發射,星艦的最大載荷可以達到250噸。

      這樣一艘前無古人的航天器,甚至讓科學家們也坐不住了。

      在《今日物理學》雜志上,美國三位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曾經發表文章,盛贊馬斯克的大玩具:

      “如果星際飛船發射成功了,它將極大增強我們的太空能力,從質的角度改變天體物理學任務的構建方式。太空天體物理學任務一直受到發射器能力的嚴格限制,這在20年里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

      讓馬斯克“手眼通天”的星艦,是那么強大,又是那么平民。

      一張SpaceX火箭制造現場的圖片顯示,工人們正焊接著不銹鋼板,幾個鐵皮桶形狀的箭體豎立地面,場地另一側還暴露著大片泥土。讓人分不清,這到底是建筑工地,還是火箭發射場?

      在網上流傳的一條視頻里,甚至有一個姑娘,騎著馬經過星艦的發射場。

      整個發射場,沒有園區,沒有鐵絲網,甚至連個柵欄也沒有。

      馬斯克追求的,就是這樣既強大、又平民的效果。

      航天是個燒錢的游戲,比如美國宇航局的SLS火箭,即使對于富豪,也實在是太貴了。

      自2006年該項目啟動以來,它的開發成本已達500億美元。這枚火箭最初計劃在2016年發射,但足足推遲了6年,才在2022年完成首次試飛。

      SLS的每次發射成本都超過40億美元,每次發射都要重新建造一枚火箭,即便是世界上最有錢的富豪伯納德·阿諾特,他2110億美元的身家,也只夠宇航局折騰52次。

      很多年前,馬斯克就對這個狀況不滿意。

      2016年9月,馬斯克在墨西哥舉辦的宇航大會上公布了“火星登陸計劃”,預計通過飛船把人類送上火星。

      幾天后,他又宣布了星際運輸系統的概念,并在2017年公布其修正版,即大獵鷹火箭,這正是“星艦”的前身。

      讓馬斯克敢于撂下豪言的,是一個大膽的思路。

      他曾經公開表示,過去50年里,太空產業沒有真正進步,每一枚火箭都造得像法拉利一樣又貴又好,但有時候便宜一點的本田雅閣就能搞定。

      于是,樸實無華的不銹鋼替代了碳纖維,不僅耐高溫而且便宜,成本只有碳纖維的1/300。

      早年的火箭都是橫著造的,馬斯克的獵鷹9號也是如此。但馬斯克又一次表示了不同看法:火箭發射都是直的,整個流程也是直的,我們為什么要費力不討好地橫著造火箭。

      “不要把地心引力當作敵人,去利用它!”

      這讓星艦建造變成了搭積木——一層層往上搭的方式,解決了火箭結構因為地心引力而變形的問題。

      而高頻試驗、快速迭代的方式一改航天業的“高精尖”和“一次性”,讓航天器可以快速升級和重復利用,成本大大降低。一枚重型火箭不再需要幾十億美元。

      生產火箭如同生產一輛汽車那么快捷。2022年SpaceX星艦簡報會曾計劃,未來每三天生產一艘星艦。

      這個計劃雖然過于樂觀,但實際結果仍然不差。最重要的猛禽-2發動機從2021年末開始不到一年便產出200臺,足夠供應5枚星艦。

      目前,還無法對星際飛船的成本進行準確估計,但馬斯克此前曾表示,在未來幾年時間內,它的每次發射成本可能會低于1000萬美元。

      這意味著,它每年都可能發射上幾十次。

      更重要的是,和SpaceX過去的獵鷹9號相比,星艦可以把太空運輸的成本降到更低。

      在獵鷹9號之前,人類送一公斤貨物上太空,大概需要2萬美元左右,獵鷹9號把成本降到了2000美元。星艦則更勝一籌,如果它成功,最終的理想情況可能是每公斤100美元!

      哈佛商學院太空經濟教員布倫丹·羅索因此評論道:

      “它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太空經濟,以及我們可以在太空中放置多少東西,以及為什么要這么放置。”

      這樣的效率,會讓火箭基地變身為一個工廠流水線,讓佛羅里達和德克薩斯的兩大發射基地,成為通往太空的民用機場,人們甚至可以來場說走就走的太空旅行,或辦一張火星移民簽證,幸運拿到綠卡,然后在火星城市找份工作……

      這樣的結果,正是馬斯克所希望的:火箭應該像飛機旅游一樣頻繁,成為每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目前,星艦系統擁有多個版本的設計方案,包括測試版、登月版、環月旅行版、貨運版等。在登月版方案中,包含了一個1000立方米的超級客艙—按SpaceX前高管Lewis Hong的比喻,大到能把整個埃菲爾鐵塔全部拆開,然后整個運上太空。

      睡眠艙、餐廳、健身房、會議室和儲藏室一應俱全,只能容納幾個人的狹窄太空艙已經成為歷史。

      這意味著,真正的載人商業航天時代,可能由馬斯克開啟。

      2021年,維珍銀河創始人布蘭森乘坐團結號飛到86公里高空,將亞太空旅行的票價賣到了45萬美元;

      藍色起源CEO杰夫·貝索斯乘坐“新謝潑德號”火箭越過卡門線到達106公里太空,同行座位賣到了28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8億元);

      馬斯克也將一名前宇航員和3名普通“太空旅客”送到575公里的宇宙深處,繞地球飛行了3天,并分別收取了三位富豪5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5億元)。

      一旦星艦發射,過去的亞太空旅行將升級為豪華版的宇宙深空旅行,SpaceX將會把所有官方與民間的同道甩在身后。

      在過去的21年里,SpaceX公司從獵鷹1號火箭發射屢試屢敗的初創公司,到獵鷹9號時,已是全球發射火箭頻次最高的航天大鱷,火箭發射入軌重量占到全球半數。

      ▲獵鷹9號芯一級成功返回

      2022年,獵鷹9號火箭發射了61次,星艦如能在未來10年達到同等發射量,那么每年單星艦入軌重量就能達到6100噸,是2022年全球航空入軌總重量的六倍。

      屆時,SpaceX在世界航天業的地位將從“首屈一指”變為“唯我獨尊”,而馬斯克將擁有制定航天游戲規則的權力,將越來越多的商業航天公司擋在門外。

      “星鏈”已經證實了這種可能。自2018年馬斯克用獵鷹火箭將通信衛星陸續送入近地軌道,并逐漸形成了一張覆蓋地球的通信網——“星鏈”項目。截至今年2月,星鏈衛星數量已經達到3822顆,覆蓋范圍從北美、歐洲、澳大利亞延伸至非洲、南美洲和亞洲。

      未來星鏈衛星將達到1.2萬顆,而星艦指數級增長的運力將加快星鏈的鋪設,星鏈的收入也將反哺星艦開發宇宙深空,并為火星城提供通信基礎設施。

      這樣的能力,讓美國官方也坐不住了。

      2021年4月17日,美國宇航局宣布,SpaceX成為美國“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載人登陸系統”(即載人登月艙)的唯一承包商。

      選中SpaceX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它無以倫比的經濟性。

      美東時間2023年4月20日9時,SpaceX工程師約翰·因斯普魯克表示,技術團隊沒有在忙任何事情,發射“看起來萬事俱備”。

      過去一年,星艦多次點火測試,確保這次飛行萬無一失。

      此前在4月17日,由于壓力閥在最后關頭出現問題,SpaceX暫停了發射計劃。

      3天后,它重新整裝待發。

      按照計劃,星艦將在飛行約3分鐘后與助推火箭分離,達到軌道速度。它的超重助推器預計落入墨西哥灣。航天器將繼續在地標上空約150英里處向東飛行,進入被認為是外太空的高度,最后在夏威夷附近的太平洋(601099)上濺落。整個飛行預計持續90分鐘。

      為了這一天,馬斯克和SpaceX走過了漫漫長路。

      2006年獵鷹1號第一次發射失敗,之后又接連失敗兩次。那是馬斯克的至暗時刻,4年的火箭發射已將他的1億多美金耗盡,如果第四次發射還不成功,他將一無所有。

      幸運的是,2008年的第四次發射成功了,馬斯克在絕望中等來了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合同訂單,也讓他痛哭流涕。

      在無數次發射、失敗、再發射后,獵鷹進化到9號,SpaceX開始嘗試對火箭進行回收:

      2018年實驗14次,失敗2次;2019年實驗16次,失敗1次;2020年實驗25次,失敗2次;2021年實驗31次,失敗1次。

      2022年,獵鷹9號試驗回收60次,失敗0次——從此成為了一枚可回收的商業火箭。

      而作為更大的巨型火箭,星艦面臨的挑戰也更大。

      2020年2月,飛船原型SN1在液氮壓力測試中爆炸;12月,進化到SN8的飛船挑戰12.5千米高空試飛時燃料罐爆炸;

      ▲星艦SN8落地時爆炸

      第二年3月,進化到SN10的飛船高空試飛第三次爆炸;星際飛船從SN1號原型機一路炸到SN11號機。

      ▲星艦SN10“神龍擺尾”成功落地,幾分鐘后原地爆炸

      ▲星艦SN11當空解體

      但在次次爆炸后,卻很難觀察到馬斯克是否沮喪。他甚至還在一次爆炸后立即發布推文:

      “我們已經拿到所有所需數據,恭喜SpaceX團隊!”

      2021年,當SN20飛船和Booster4火箭合體時,馬斯克興奮地開啟星艦整體試飛計劃,卻等不來FAA的環境批文——他們擔心發射會給德克薩斯州博卡奇卡發射基地周邊環境帶來影響,于是,馬斯克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開始建設第二生產和發射基地。

      2022年,首飛火箭再次迭代為“SN24+Booster7”,成為了今天的最新一代星艦。

      9點27分,在完成燃料系統和各部件狀態的監控、項目清單的最后檢查后,星艦進入了5分鐘的發射倒計時,發射場內,響起了所有員工的鼓掌歡呼。

      9時33分許,倒計時進入了最后40秒,人群繼續爆發出持續的歡呼和掌聲,隨著厚重的煙霧與火焰,星艦拔地而起,發射成功。

      發射后,火箭看起來一切正常,它的最高時速一度達到2000公里。

      但在發射后3分48秒左右,異常出現了,應當分離的超重助推器,未能分離成功。

      于是,在38000米的高空,火箭開始旋轉下墜并最終爆炸。

      盡管發射未能成功,但在整個互聯網上,仍然有來自全世界的無數觀眾,表達了自己的敬意與祝賀。

      SpaceX的工作人員同樣集體振臂歡呼,因為早在星艦發射之前,員工們就經常開玩笑——只要不在發射臺上爆炸,都算成功。

      20分鐘后,馬斯克緩過來了,他用大家熟悉的調調發了條推文:“祝賀SpaceX團隊完成激動人心的星艦首飛測試,為幾個月后的再次發射學到了很多。”他的推特首頁公告,也隨之改為了:“nothing”。

      此外,SpaceX也在Twitter回應,“好像首飛還不夠精彩,團隊將繼續審查數據,并努力進行下一次試飛。”

      這是一次失敗嗎?從結果上看,似乎是,但對于馬斯克,對于人類航天事業的未來而言,并不一定。

      2014年9月,特斯拉總部辦公室里,張一鳴、傅盛、黎萬強、周航、余晨等一群中國創業者,向馬斯克提了個問題:

      “你決定做特斯拉時電動車還不火,哪些因素讓你覺得它是個機會?”

      馬斯克回答道:

      “我從來沒覺得它是個好機會,反而,我一直覺得做特斯拉的失敗率比成功率大得多。”

      他頓了頓,又補了一句:

      “我只是覺得,這是應該要去做的事情,我不想苦等別人來實現。”

      如同傳記作家阿什利·萬斯所說,馬斯克投身的三大產業中,太陽城用太陽能(000591)發電,特斯拉使用電能,確保地球能源在某一天不被人類榨干,而作為地球B計劃的SpaceX,是為了防止地球毀滅,延續人類文明。

      在SpaceX的官網上,寫著馬斯克的一段話:

      “你想要早上醒來睜開眼睛時,希望我們的未來會更好——這就是作為一個太空文明的意義所在。相信未來,認為未來會比過去更好。我想不出還有什么比去宇宙中,在那里和星辰在一起更令人興奮的了。”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加盟合作

    家居定制

    服務熱線

    關注公眾號

    官方微信

    返回頂部

    花蝴蝶韩国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