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場燈光一暗,皮影幕布上出現了一個骨頭架,過勾隨著音樂,起無晃晃悠悠地跳起舞蹈。數人一轉身,年記變成了一個美麗的皮影少女,說道:“要吃唐僧肉,過勾爭做長生不老仙。起無”一會兒,數人唐僧師徒四人來了,年記白骨精變成村姑、皮影老婆婆、過勾老公公,起無都被孫悟空一棒子打死了……人物在方寸天地之中你來我往、數人上下翻飛。年記10月7日,皮影戲《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在南京河西綠博園演出,臺下的幾十名小朋友和家長們都屏聲靜氣,被深深地吸引。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這是影視劇中的皮影戲留給觀眾的印象。幕布后,一個身懷絕技的皮影藝人手持幾根木棍,一雙靈巧變動的手同時操控幾個五顏六色的皮影人物,配上不同的樂器、精彩的唱腔,幕布上頓時呈現出不同的精彩故事,一部皮影戲將中國民俗文化演繹得淋漓盡致。
當天表演皮影戲的是江蘇省、南京市民間藝術文藝家協會會員,南京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陶媛媛。她告訴記者,皮影戲的產生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漢武帝的愛妃李娘娘病故后,漢武帝朝思暮想,整天茶飯不思,相思成疾。眼看朝中政務繁多,耽誤了國家大事,宮中上下著急不已。某天深夜,一個太監在紗帳前看見有宮女走過,由于上方吊著油燈,透過紗帳,此宮女身形酷似已故的李娘娘,于是他想到用這種方法顯現出李娘娘的影子。隨后他找到宮中的藝人,用塑紙做成李娘娘的形象,并讓他們在紗帳里表演。漢武帝一見到李娘娘的影子,相思病立刻就好了。
皮影戲由此走進了中國歷史。到了兩宋時期,皮影戲在民間廣泛傳播開來,制作的材質也從原來的塑紙發展成皮質。
皮影戲,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和黑白電視比起來,皮影戲算是一場絕妙的露天電影,有色彩,有情節,是許多70后、80后童年的美好記憶。
據陶媛媛介紹,她的母親米艷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學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和南京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師承我國著名皮影大師李占文老先生,現在從事皮影創作已經有40多年,創作出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皮影作品《金陵十二釵》《紅樓夢》《秦淮八艷》等。
“我從事皮影戲主要是受到母親的影響,母親的雕刻刀法嫻熟,造型洗練,刻畫人物性格鮮明,色彩協調。我耳濡目染,很小的時候就對皮影藝術有了興趣。”陶媛媛說,“皮影戲是一門綜合藝術,綜合演唱、表演、繪畫、雕刻等多種技能,其中制作皮影的工序就相當復雜,包括了繪畫、雕刻、整平、著色、處理表面和組裝等環節,制作講究精雕細琢,意在展現人物的神韻。一般人物零件要11塊,有的動物零件達到70多塊。”
據陶媛媛介紹,母女二人對傳統皮影戲進行創新和改編,增添了很多新鮮元素。有時為了一句唱腔、一個動作,會反復斟酌上百遍。
演出結束后,孩子們還跟著陶老師學習操作皮影的方法和技巧。此次活動由麥葵k12國際藝術教育組織,校長陳楠告訴記者:“皮影戲經歷了2000多年的傳承發展,依舊煥發著獨特的魅力,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具有獨特價值,希望學生們多了解非遺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