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熱點   資訊動態

    愛游戲(ayx)中國官方網站-《江蘇地方文化史·南京卷》即將付梓:為“南京文化”樹碑立傳

    2023-10-13
    企業新聞

      南京是南京文化中國古典文化和風雅文化的代表城市,作為“天下文樞”和“世界文學之都”,江蘇京卷即南京文化底蘊深厚,地方所謂“菜傭酒保也有六朝煙水氣”。文化為樹歷時6年編撰,史南江蘇省社科基金重點委托項目、付梓江蘇文脈工程項目、碑立南京市社科聯重點委托項目成果——《江蘇地方文化史·南京卷》將由江蘇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南京文化這本書有哪些特點,江蘇京卷即又有怎樣的地方創新?近日,記者采訪了本書的文化為樹主編之一、南京城市文化研究會會長盧海鳴博士。史南

      作者:專家云集,付梓陣容強大

      “南京已經建城2500多年,碑立客觀地說,南京文化這是南京城第一次擁有自己的一部文化史。”盧海鳴告訴記者,“這本書從2016年啟動,七易其稿,經過多輪專家的審讀,才最終定稿。這部60萬字的著作最重大的意義就是填補了南京文化史的空白,是南京學術界的一大盛事。未來的若干年,南京人、非南京人要了解、學習、研究南京這座城市的文化,這部書是繞不過去的。”

      據盧海鳴介紹,一本書的質量高低首先與作者有關。這本書的作者可以說是名家云集、陣容強大。

      先秦部分由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考古學家祁海寧撰寫;六朝至宋元部分由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導李天石撰寫;明朝部分由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導范金民撰寫;清朝部分由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導夏維中撰寫;近現代部分由江蘇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江蘇省中國近現代史學會副會長楊穎奇研究員撰寫;文學部分由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博導高峰撰寫;書畫部分由南京博物院研究館員歐陽摩一撰寫;教育部分由南京教育志專家虞朝東撰寫;宗教部分由溫州大學副教授祁剛博士撰寫;科技部分由江蘇省社科院文脈研究院副院長王衛星研究員撰寫;民俗部分由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東南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導陶思炎撰寫。

      此書的緒論由主編之一盧海鳴博士自己完成,另一位主編是南京市社科聯主席、黨組書記,南京市社科院院長曹勁松博士。

      結構:上下兩編,與眾不同

      據介紹,《江蘇地方文化史·南京卷》除緒論和后記外,總共13章,13章分成上下編,上編(1—6章)為通史結構,下編(7—13章)為專門史的結構,這樣的形式在學術史上很少見,那么這種框架設計最大的好處是什么呢?

      盧海鳴表示:“上編通史結構是以歷史脈絡為主線,從古到今,一脈相承,講述南京文化史的變遷,可以全景式地展現南京文化的興衰起伏;下編分門別類,可以多維度、深層次地展現南京文化的成就和特色。”

      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局部)

      據盧海鳴介紹,2019年10月31日,南京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學之都”,書中就有專門的文學一章,南京文學方面取得的成就,在這里得到充分地展現。從六朝時的王羲之、王獻之、顧愷之、謝朓,唐宋時的李白、劉禹錫、杜牧、李煜、王安石、蘇軾、辛棄疾,到元代白樸、薩都剌,近現代的魯迅、巴金、朱自清、張恨水等名人,他們的創作都和南京有密切的關系。

      再如科技篇章,從六朝祖沖之的數學和天文學和六朝都城規劃建設,到明代的造船技術、都城規劃建設,以及清代軍事工業等,成就顯著。近代南京的科技成就同樣璀璨奪目,紫金山天文臺,是中國人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臺,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在修建紫金山天文臺的同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研究近代氣象科學的最高學術機構和氣象臺在北極閣成立。還有北極閣地震臺和紫金山地磁臺等,創造了中國多個第一。

      脈落:六個階段,各有特點

      盧海鳴表示,精品力作最重要的要有創新,這本書創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分期科學,就是把南京的文化發展劃分成六大階段。

      第一階段:上古至秦漢時期。屬于南京文化的發軔期、萌芽期,南京出現了一座座小縣城。比如楚國在今六合區設有棠邑,在今南京主城區設有金陵邑;吳國在今南京高淳建瀨渚邑,城池堅固,又名固城。這個時代被稱為邑制時代。

      第二階段:秦漢時期。這是南京文化的奠基期。這一時期南京涌現出一座座縣城,乃至郡城和州城,南京進入縣制時代,真正地納入統一王朝的版圖之中。這個階段南京文化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響。比如躋身東漢光武帝云臺二十八將之一的中水侯李忠,曾擔任過丹陽太守,相當于今天的南京市長。李忠看到南京人不喜愛學習,男婚女嫁的禮節、儀式要比中原地區落后,于是在今天的南京地區興辦學校,大力提高讀書人的地位,讓百姓練習禮節、熟悉法度。

      《昭明文選》注本

      第三階段:六朝時期。這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文學、藝術都取得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成就。比如:文學方面,有昭明太子蕭統組織文人編選的《文選》,劉勰撰寫的文學評論著作《文心雕龍》,鐘嶸撰寫的詩歌評論著作《詩品》等;書法方面,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繪畫方面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還有謝赫撰寫的繪畫理論著作《畫品》等。六朝的史學成就也很高。范曄撰寫了《后漢書》;沈約編寫了《宋書》;蕭子顯是齊高帝蕭道成的孫子,他在梁代修撰的《南齊書》。撰寫《梁書》《陳書》的姚察、姚思廉父子,也是由南朝入隋唐的著名史家。

      第四階段:隋唐宋元時期。從581年到1368年,這是南京文化的曲折發展期。因為隋唐時期南京是被壓制的,在文學上誕生的“金陵懷古”這樣一種詩風,李白、劉禹錫、杜牧、韋莊等都寫過。南唐、宋元屬于穩步發展時期,李煜、馮延巳、王安石、辛棄疾、薩都剌等都是這段時期涌現出來的詩詞大家。

      南京明城墻。邵丹攝

      第五階段:明朝初年到清朝中期。從1368年到1840年,這是南京文化的第二個高峰期,比如被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的《永樂大典》就是在南京編纂,直接影響到300年后的《四庫全書》的編纂。此外,如明故宮、明城墻、明孝陵、大報恩寺琉璃塔等等都是世界建筑的典范和模仿對象。

      第六階段:晚清到近代。這是南京文化的轉型期,過去是儒家文化占主導地位,伴隨著西方思想文化的傳入,中國近代的人文主義思潮逐漸形成。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南京文化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南京文脈悠長,在我國近3000個城市中很難找到像南京這樣文化綿延不絕的古都,南京文化發展的六個階段,有鋪墊、有高潮、有轉折、有融合,這本書把脈絡描述得非常清晰,而且有理有據,有大量的史料、文獻作為支撐。”盧海鳴說。

      特質:六個方面,多元一體

      南京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匯古今中外于一體,熔東西南北于一爐,具有多元一體的屬性。那么南京文化有哪些特質呢?

      盧海鳴告訴記者,南京文化堪稱不同領域、不同時代、不同種類文化的綜合體,它的發展變化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中華文明的變遷。南京文化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形成了兼容并包、堅韌不拔、文脈悠長、勇于創新、崇文尚讀、開放進取等多元的特質。總結出六大特質這也是這本書的創新點之二。

      盧海鳴對這六個特質作了解讀:不同文化在南京交融、碰撞、激蕩,形成了兼容并包、充滿博愛精神的南京文化;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南京往往處于風口浪尖,每每挺身而出,百折不撓,堅韌不拔,成為中華文明的避難所和受難地;南京文脈悠長,人文薈萃,涌現出一座又一座文化高峰;勇于創新,讓南京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科技奇跡;崇文尚讀,讓南京在歷史上,涌現了許許多多著名的讀書人、寫書人、藏書人、出版人;南京在歷史上對外交流互鑒頻繁,顯示了與眾不同的開放進取精神和全球視野。

      秦淮風光。余萍攝

      “綜而觀之,文化是南京這座城市的底色和靈魂。‘南京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別于‘京派’文化的古典和‘海派’文化的浪漫,也有別于長安文化的雄渾、廣府文化的務實和天府文化的樂觀。”盧海鳴最后總結說,“它在中國歷史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上述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富有時代特點的特質,這正是‘南京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也是‘南京文化’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之林中獨具魅力之源泉。”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民仆

    加盟合作

    家居定制

    服務熱線

    關注公眾號

    官方微信

    返回頂部

    花蝴蝶韩国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