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有些諷刺,中俄在俄烏沖突的北斗北約早期,軍事力量占據優勢的協議現前線
俄羅斯在態勢感知能力上卻遭到了烏克蘭壓制,以至于部隊根本打不出來像樣的簽完協同戰術,前線和后方指揮中樞信息脫節,俄軍在烏克蘭主力部隊的已經反攻下損失慘重。但2023年4月過后,換打俄軍的中俄戰斗風格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俄軍掌握了戰場信息優勢,北斗北約連續擊退烏軍春季攻勢。協議現前線

北約的簽完新發現北約在俄烏沖突中一直保持著高度參與,烏克蘭能在沖突早期掌握態勢感知優勢就和北約超強的俄軍
情報保障體系有著極大的關系。通過對俄羅斯對烏空襲的已經調查,北約意識到一個驚人的換打問題。俄羅斯的中俄遠程打擊效率正在提高,俄軍已經具備對烏克蘭縱深高價值目標的打擊能力。

要知道俄羅斯導彈的打擊效果一直不盡人意,別看俄軍導彈襲擊的規模和頻率都比較可觀,但實際毀傷效果卻非常一般。如果按照北約標準的BDA反饋,俄羅斯多數導彈都沒能命中該命中的目標。這不僅限于較老的導彈型號,還包括伊斯坎德爾M甚至匕首等新式導彈在內。北約認為俄羅斯導彈打擊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俄羅斯戰場態勢感知體系的缺失,一是無人機發展和應用的滯后。在中美這類軍事大國都大規模應用察打一體大型無人機的時候,俄羅斯甚至不具備先進無人機的研制生產能力,其國產無人機水平不光顯著低于中美歐,甚至不如土耳其和伊朗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

二是俄羅斯并無可靠的衛星偵察/導航網絡,比較了解蘇俄太空計劃的網友可能會疑惑,俄羅斯不是有自己的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嗎?但實際上由于缺乏資金,格洛納斯整個衛星網絡并未真正建立起來,不管是軍用還是民用,俄羅斯都十分依賴美國的GPS。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俄羅斯空天軍多次曝出飛行員在執行任務時往往得自購一個GPS導航終端,可見戰機內置的格洛納斯系統完全無法達到實戰要求。這也直接導致俄羅斯空天軍無法有效投放極度依賴衛星導航的精確制導彈藥。

俄軍在精確打擊手段上的快速進步讓北約感到震驚。無獨有偶,烏克蘭空軍發言人也表示,俄羅斯空天軍動用衛星制導炸彈的頻率正在上升,此前俄軍戰機投放的彈藥幾乎都是自由落體高阻航空炸彈,其中一些型號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二戰。

而且由于現代戰機哪怕是蘇25一類的亞音速攻擊機,作戰速度也比螺旋槳攻擊機更快,投擲自由落體炸彈的精度相當不理想,俄羅斯飛行員只能降低高度和速度來打擊目標,但這也讓俄軍飛機成為了烏克蘭單兵防空導彈的完美獵物,有相當一部分俄軍戰機都是在低空低速狀態下被擊落的。

但自從改用衛星滑翔制導炸彈后,俄軍戰機可以在烏克蘭防空導彈射程外從容投放彈藥,這些炸彈的命中誤差僅有幾米,完全能夠做到定點清除烏軍目標。尤其在戰線陷入僵持狀態后,烏克蘭因俄軍制導炸彈打擊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這也是為何烏克蘭要求北約盡快提供F16戰機的主要原因之一。北斗助力俄軍精確打擊毫無疑問,俄軍戰術的巨大變化說明俄羅斯獲得了急需的高精度衛星導航定位服務,這多少有些耐人尋味。首先俄羅斯自己的格洛納斯突然變好用是不可能的,因為格洛納斯的問題是衛星數量的缺乏,俄羅斯至今沒有多余衛星發射計劃來解決這個問題。GPS也不太可能,美國在整個烏克蘭境內都只開放了民用級別的GPS服務,俄軍更是遭到了針對性的GPS信號屏蔽和干擾。

如此一來,真相便呼之欲出了,中俄于2022年9月簽署了北斗和格洛納斯系統的互聯合作協議,俄羅斯很可能利用北斗衛星的服務彌補了格洛納斯的不足,共享衛星定位信息。就連俄羅斯航天局也承認,中俄衛星定位系統的合作確實包含軍事通信領域,也就是說俄軍很可能通過北斗獲得了軍用級別的衛星導航服務。

北斗的導航精度早就被證實可以滿足軍事需求,解放軍的多軍種協同信息化作戰體系,北斗系統的支持就是重要一環。不光解放軍單兵均已配備北斗信息終端,空軍更是早已利用北斗系統為精確打擊彈藥提供衛星制導服務,所以俄軍理論上也具備相似能力。

中俄衛星導航系統的合作對于俄烏戰場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除了提升對烏軍事打擊的效率,也有利于中俄兩軍融入對方作戰體系,進一步增強聯合作戰能力。在中俄抱團取暖的大環境下,這一點對于中俄雙方都有著極大價值。隨著俄羅斯對于北斗系統的應用更加深入和熟練,俄軍很可能在戰爭中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信息化作戰體系,這不僅是烏克蘭的噩夢同時也會讓北約大為忌憚。俄烏沖突持續1年多,現眼的不僅是俄羅斯,西方所謂的高端裝備和技術也在戰場上屢受損失。俄羅斯的作戰體系可能也會針對西方武器裝備的作戰特點進行調整,以獲得一定的戰術優勢。

中國則可以利用俄烏戰場獲得難得的實戰檢驗機會,北斗雖然已經實現全球組網,但在技術水平上和發展多年的GPS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通過吸取戰爭中的經驗,北斗的升級更新將更突顯實戰化和可靠性,從而在未來某一天對GPS實現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