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日談個業余跑者,但跑步至今也已7年。日談
本文作者猶記得2016年,日談跟隨著國內馬拉松的日談熱潮和周邊親友跑步的步伐,正在讀研究生、日談年輕氣盛的日談我報名參加了人生第一場馬拉松——鳳凰城馬拉松。當時的日談我對馬拉松沒有什么概念,以為就是日談跑步,認為自己一定能完成比賽。日談最終,日談我確實完成了42.195公里,日談但過程可謂喜憂參半。日談上半程,日談我用不到1小時45分鐘通過,日談當時有種“馬拉松也就這么回事嘛”的日談感覺。沒想到,后半程因為缺乏訓練導致的大小腿抽筋給我一擊又一擊,最終,我憑意志連跑帶走,以5小時50分鐘完成了比賽。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場比賽仿佛在教育即將離開校園、踏入社會的我:年輕人,做好規劃,打好基礎,著眼長遠。回國后,我養成了跑步的習慣。平時都會不定期跑步,不定期參加馬拉松,也參加越野跑。每年的上海馬拉松是我必須參與的項目。每一次跑步,都像是對自己一次小小的凈化;困了累了,跑一跑精神就充沛了;有時候壓力大了,跑步后似乎那都不是事。跑步,成為我能在短時間證明自己、建立信心最好的解壓方式。七年跑馬拉松的經歷,我勉強只能算跑圈“小白”。七年,也恰是自己職業生涯的時間。說長不長,但也不短。人們常說馬拉松人生、人生馬拉松,在我看來二者確有幾點尤為相通。首先,萬事開頭難。提起馬拉松,沒有接觸過的人,最正常的反應是,“什么,42公里?也太長了吧,不行不行,我連1公里都不行”。這些在高中后就沒有上過田徑場的朋友們剛開始就否定了自己,連嘗試和自我挑戰的意愿都沒有。在我看來,跑步最難的就是早晨從床上爬起穿上跑鞋出門的那一刻。只要正兒八經地開始跑了,所有的怠意就能夠完全被摒棄。正如工作中,面對比較大的目標時常一籌莫展,而真正有計劃地執行后,難題似乎都能迎刃而解。每一件事情的開啟,往往就像跑步一樣,需要“瘋狂”一下去證明自己。其次,貴在堅持。堅持是人類寶貴的精神,堅持也是完成目標的基礎。約翰·阿赫瓦里代表英屬坦桑尼亞參加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馬拉松賽時,因為在19公里處被擠倒踩傷,在賽場上大幅落后于其他選手。當所有選手完賽、頒獎活動結束,沿途的觀眾三三兩兩回家時,突然發現有個選手還在跑。黑夜中,當《三角洲天空畫報》的記者不解地問:“為什么明知毫無勝算,還要拼命跑?”阿赫瓦里回答:“我的祖國,把我從7000英里外送到這里,不是讓我開始比賽,而是要我完成比賽。”最終他堅持跑完了全程。是堅持、堅持、再堅持的精神,支撐每一個跑者實現自己的夢想。最后,做好規劃。跑步,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從大賽前有計劃地訓練,到賽前的裝備、熱身準備,再到馬拉松比賽時每一階段體力的分配,甚至是遇到突發情況后的處理方式,都需要每一個跑者深思熟慮。這正如我們的人生,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在完成小目標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跟進,直至實現。跑步,跑上的是一段段不同的路,跑過的卻是一段段精彩的人生。(楊思遠)

IMPACT Day | 愛游戲(ayx)中國官方網站中國志愿者心系社區,踐行可持續生態理念
愛游戲(ayx)中國官方網站視角 | 高標準倉儲設施如何賦能醫藥物流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