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寒冰報道 從去年紅鳥集團收購米蘭開始,魔球意大利足壇就不得不面對“魔球”(Moneyball)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大量理念。熟悉在于它是美資
源于21世紀初美職棒基于球員表現大數據的引援運作,其實與歐洲職業足壇傳統中小俱樂部的進駐俱樂漸蔓生存理念大同小異;陌生的是,這個“魔球”引援操作很少被豪門采用。歐洲歐洲對于歐洲頂級豪門而言,部美幾乎都遵循“大投入才有高回報”原則,式逐尤以皇馬的延全“齊達內+帕文”為最。事實上,魔球在美職棒獲得巨大成功,大量并迅速推廣到北美四大聯賽的美資“魔球”模式,在歐洲聯賽并不稀奇。進駐俱樂漸蔓波爾圖、歐洲歐洲
本菲卡、部美阿賈克斯這樣的式逐“黑店俱樂部”,不就是同樣的低價大量購入,挖掘潛力股以及激活老將第二春,再賣出高價謀生嗎?進入21世紀尤其是最近10年,歐洲足壇的大數據也已無孔不入,結合運動醫學和可穿戴裝備的爆發,為球探們提供了比以往更全面的球員能力參考數據。但歐洲足壇仍然堅持的是以球探現場觀摩為主,大數據為輔的傳統模式,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被大數據“欺騙”的可能。畢竟足球是人的運動,踢球時球員的球商,比他們的速度、耐力、心率、體脂數據更重要。

然而,有“魔球”理論聯合原創人比利·比恩作為高參,將美職棒的大數據邏輯直接移植到歐洲足球領域,是否適用還是疑問。這次,米蘭的美國管理層將更依賴數據分析師阿姆斯塔特提供的參考。盧克·伯恩領導的Zelus分析團隊也會與比利·比恩的團隊合作,將在米蘭全面推廣“魔球”引援方略。遺憾的是,目前在球市一無所獲的米蘭,還完全無法驗證“魔球”模式的適應性。相反,馬爾蒂尼的離開引發的球隊不滿情緒,還可能導致特奧和邁尼昂的離開。在此之前,切爾西的博利已經在英超照搬了他在北美職業體育中的球員交易理念,結果卻讓切爾西成為了球市“冤大頭”的代名詞。超過6億歐元的巨額投資,只帶來了切爾西29年來最低排名,36年來最低積分的結局。與切爾西的美國老板高投入低產出不同,米蘭的美國老板堅持低投入原則,與馬爾蒂尼決裂的核心要素就是5000萬歐元的轉會預算。3500萬的弗拉泰西,3000萬的楚克烏澤都無法成交,米蘭球迷也就更難指望其他新援能引起興趣。沙里或許的確能淘到金,但也必然意味著米蘭得接受長期的平庸化。當米蘭成為像波爾圖那樣的球星“黑店俱樂部”時,米蘭還是米蘭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