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軍】
過去10年,張軍數字經濟在中國確實有比較大的技術經濟發展,按照國家的迭代寬口徑核算,現在已經接近40萬億元的何更好地規模,占到GDP總量約37%的推動份額。當然,數字如果對數字經濟的發展范疇進行詳細分析,比如一些跟數字經濟的張軍制造能力、服務能力有關的技術經濟核心部門,在中國這部分的迭代占比可能還是相對弱了一些,又比如拿中國跟韓國、何更好地美國去對比,推動差距還是數字比較明顯。
但是發展若從更廣義的數字經濟、經濟數字化的張軍定義來核算我們經濟活動的范圍,我相信現在中國數字經濟的規模應該是非常大的,而且也有很多人說,中國的規模大概僅次于美國。
當然,中美在很多方面各有長處和短處,美國在機器人、AI方面發展得更快一些,中國正迎頭趕上,特別是在5G領域有了比較大的進展。
數字對中國來說,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引擎,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差不多10年的時間里,中國的數字經濟就獲得了超常的發展態勢。很多人拿中國和美國做比較,看GDP當中有多大份額是數字經濟創造的。
江西萍鄉:蘆溪縣深入實施數字經濟 生產線上工人趕制訂單。圖源:視覺中國
據說,現在中國的數字經濟份額已經占到GDP的36%—37%,也有人說40%。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對數字經濟的統計口徑。我曾問過國家統計局的有關領導,他們也給出不同的答案,并且正在推進對數字經濟核算更為精準的一個方案。
當然,跟美國、韓國去比,中國的數字經濟在某些領域顯然是比另外一些領域做得更好。這個可能跟我們整個場景的規模、多樣性,以及人口規模、市場規模有很大關系。
比如,在電子商務、平臺經濟方面,中國顯然比美國、韓國都做得好。但在一些核心的數字基礎部門中,中國某些領域可能發展得還不夠。有人采用所謂核心數字經濟這樣一個統計口徑,并換算出它占GDP的比重這一數據,中國可能只有5%—6%,低于韓國、美國的水平。
總而言之,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發展,應該說是非常令人振奮的。我想,中國是一個大國,在數字經濟領域中,作為后來者,最初我們的模型可能都是參考美國的,但是現在經過10多年的發展,很多美國的對手也開始向中國學習。Facebook的扎克伯格就曾說,其實他很后悔,應該早一點去學騰訊的微信,等等。可見,數字領域其實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系統。中國不可能關起門來,在數字領域當中完全自我循環。美國同樣也不可能這樣做。所以從全球范圍來看,數字領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跨國領域。
我相信中國也會更加鼓勵數字經濟領域的開放性。這個開放不僅僅是面向國際的開放,國內數字經濟領域的頭部企業、重要的數字平臺都面臨開放的問題。
為什么開放這么重要?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數字經濟發展的一個最重要驅動力,就是我今天要談的技術迭代。其實技術的迭代在數字經濟領域中,可能比在任何一個其他的傳統行業中,地位更為重要。為什么呢?原因就是數字經濟有一個跟傳統經濟非常不同的地方。
特別是像網絡平臺,它具有非常強大的網絡效應,還有規模經濟。當然,傳統經濟也有規模經濟,但數字經濟的規模經濟會更加顯著,即所謂的Economies of Scope(范圍經濟)。因此,在這個領域當中,數字經濟就保持一個非常容易實現的、更高的市場占有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贏者通吃。
如果拿中國跟韓國、美國去比,由于我們的市場更大、人口更多,即便在同一個領域,中國的服務平臺遠不止一個。我們其實是一個多點均衡的生態(或者說市場結構),這跟美國、韓國有很大的不同。
其實即使在傳統領域,也可以發現中國的大企業包括零售領域中的大企業,它們的市場占有率是非常低的,而在美國,每一個零售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都非常高。是什么原因?我覺得還是因為中國的市場規模實在太大,很難實現所謂一家或者少數幾家可以贏者通吃的局面。
我相信,數字經濟會比傳統經濟更容易實現贏者通吃。但即便這樣,你看在中國幾乎所有數字經濟領域當中,包括大的服務平臺,依然是多點的均衡。我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市場的現狀以及中國超大消費人群的結構。
之所以我們說技術的迭代如此重要,就是因為現在這些平臺經濟盡管具有理論上所謂的雙邊市場結構或是多邊市場結構,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市場份額和市場能力,但是技術驅動的這樣一種市場能力是短期的,對于任何一個服務平臺,也許短短3—5年,我們就能夠看到它的天花板,原因就在于技術迭代所導致的市場能力或者市場份額無法像傳統行業那樣維持很長的時間。像在鋼鐵、化工、石油、造船等領域,市場能力可以維持幾十年,甚至超過半個世紀,而在數字經濟領域,這是絕對不會發生的。
所以,任何一個數字服務平臺,它的商業模式、盈利模式一旦確定,幾乎馬上就要面臨未來發展空間到底還有多大這樣一個非常典型的問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技術的迭代,一方面造成數字經濟具有巨大的市場規模優勢,但另一方面其實也讓這種市場權勢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
當下任何一個服務平臺在發展過程中,都要去考慮如何從單一的、在市場上占據龍頭地位的這樣一種模式轉向能夠服務更多縱向的或者說垂直的產業鏈的這樣一個生態結構。
打造一個平臺的生態,或者說構建一個數字經濟的巨大生態,幾乎是所有數字經濟特別是數字經濟平臺所面臨的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講,在今天提出要打造服務的生態這樣一種理念,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技術的迭代會讓數字平臺很快走向它的天花板。我們要轉變所謂贏者通吃、包攬所有的理念,積極跟其他垂直的領域形成互補的關系,構造一個生態共同體。只有這樣,我們的數字經濟或服務平臺,才有巨大的未來。
打造開放的生態,其實也是在推動整個中國數字經濟未來的發展,從過去由ToC端來主導,逐步轉向ToB。中國跟美國不同,美國在ToB這個領域已經高度成熟,而中國過去20年數字經濟的發展,從E-Commerce(電子商務)開始,更多的是從ToC這個領域中發展起來的,技術的迭代也是從這個領域逐步開始推進的。
今天到了這樣一個ToB的層面上,其實我們需要這些頭部企業開始轉向服務社會的理念,更好帶動垂直領域當中更多中小客戶的生存能力和對經濟的貢獻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現在我們去構造這種開放的服務生態,也符合國家對數字經濟的監管方向和監管理念。前面說到,數字平臺由于其具有雙邊市場或多邊市場的特點,很容易形成贏者通吃的這樣一個市場格局,其本身帶有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等特點。
如果我們數字經濟中的這些大企業、大平臺有構建服務生態的這種理念,其實就可以在ToB層面上創造出非常先進的服務系統和服務能力,這對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反過來,我們這些頭部的大公司實際上也創造了幫助其他領域的公司派生出相應需求和供應能力的良好愿景。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認為中國數字經濟的未來發展,必然是要沿著構造開放生態的這樣一種模式。這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驅動我們的技術進行不斷迭代。看到美國在ToB領域的發展現狀,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為什么像釘釘這樣的公司,它需要去構造一個生態服務的網絡,或者打造一個社區的概念,讓更多領域中的企業能夠跟頭部企業形成合理分工,大企業可以更好地提供定制服務,中小企業可以發揮自身長處。這不是一個贏者通吃,而是一個共贏的市場格局。
如果數字經濟沿著這樣一個方向去發展,那么我想它對經濟覆蓋的能力以及優化結構的能力,就可以逐步養成。這才是中國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技術的迭代可以推動數字經濟中的頭部企業去創造更良好的服務生態,推動中國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大國經濟:中國如何走好下一程》,作者: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