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4年,王翦萬大萬人王翦親率60萬大軍滅楚。親率卻想出征前,軍滅
他思考一個奇怪的楚出處理問題:60萬人每天拉一次大便就有2000石之多(相當于140噸),如果處理不好,征前真是每天個大麻煩!

親自帶領六十萬大軍,便咋聽起來真是王翦萬大萬人件值得炫耀的事,可帶領這樣的親率卻想大軍并不容易,人多起來,軍滅帶領就會變得麻煩,楚出處理各種小問題,征前也會變成大的每天隱患。行軍路上的便咋排泄本是小事,可這次出動的王翦萬大萬人人實在太多,大量的糞便如果不加處理,堆積在一起,容易污染水源,情況嚴重還有可能導致瘟疫和其他問題的
產生。王翦被這個問題困擾很久,一直沒有想到辦法解決,但是距離大軍出征的時間就快到了,再拖延下去,就有可能延誤戰機。于是,王翦便找來了王綰、李信等人一起商議這個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李斯提出,前人在《墨子》中有記錄:可以每五十步設置一個廁所,廁所的四面用八尺高的圍墻圍攏。在城上也五十步設置一個廁所,與城下的廁所同一個糞坑,在上廁所時,上廁所的人還需要保持安靜,不能大聲喧嘩。

王翦聽后,深受李斯的啟發,隨即又想出了一個既利于行軍,又利于民生的的好辦法。他認為,用圍墻的形式儲存糞便,糞便就被集中在每一個圍墻內,這樣還可以每次駐扎一個地方,便召集周圍的村民來取糞便,將糞便用作肥料,澆灌農田。王翦帶兵打仗多年,深謀遠慮,經驗十足。不僅將行軍中處理糞便這樣的小事,考慮得這樣細致,還在秦國準備攻打楚國時,便算出了多少兵馬是最合適的。在秦王嬴政打算出兵楚國時,詢問李信和王翦,多少兵馬足夠攻下楚國。李信揚言二十萬足矣,而王翦卻說不到六十萬,難以成功。秦王認為王翦膽怯,便讓李信帶二十萬兵,攻打楚國。剛開始,李信與蒙恬分頭并進,戰事進展非常順利。不久后,楚軍故意示弱,且戰且退,保留精銳從后方突襲李信,大破秦軍,連斬秦軍七個都尉。

李信大敗而歸,秦王十分生氣,感慨道:“悔不聽老將軍勸告!”然后便立刻乘坐快車,親自到達頻陽,向已經歸隱的王翦道歉,并請求王翦帶領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王翦答應了秦王,但是他也明白秦王當時不愿意出兵六十萬,不僅是輕敵,還是因為秦王多疑,他不敢把幾乎是秦國全部兵力的大軍交給自己,擔心自己會帶領大軍謀反。于是王翦在出發前,便接連五次向秦王索要良田,還要求秦王為自己的子孫也置辦田宅。王翦的部下不明情況,看到老將軍見此“貪婪”,十分擔憂,有一次忍不住詢問王翦,這樣做會不會太過分了。王翦搖搖頭,說道:“如今幾乎全國的兵馬都在我的手中,如果不向秦王做這樣多的要求,讓他認為我除了金錢外別無所求,此后他便會一直懷疑我,擔心我要擁兵自立。”部下聽后不禁感慨王翦的聰明謹慎。

大軍出征后,王翦仍然保持著細致、謹慎的態度,從不敢掉以輕心。當大軍連破楚國幾縣,進入楚國地界后,他便命令軍隊在城中休養生息,甚至每天以投石為樂。這樣的做法,表面看似乎不務正業,荒廢軍業,實際上這是王翦設下的一個局。項燕帶領的四十萬楚軍相對秦軍較少,面對六十萬大軍,必定是不敢強攻的。而秦軍雖然有數量上的優勢,可進軍楚國,在別人的地盤上攻打對方,如果一直逼近,容易激起其斗志,反而對戰局不利,于是王翦便采取了堅壁固守的辦法,避其鋒芒。兩軍相持良久,楚軍看著快到家門口的秦軍,內心十分不安,曾多次挑戰,想引出秦軍,制造機會,但是王翦一直按兵不動,堅守在城中。

就這樣,秦軍駐守城中快滿一年了,沒有任何出城的舉動。項燕被這樣奇怪的舉動迷惑了,認為秦軍打算長期占領這片土地,不再進攻,于是就打算撤軍東歸。王翦見楚軍撤軍大喜,立刻派精銳部隊突襲楚軍,楚軍沒有任何準備,只能倉促應戰,結果不出所料。楚軍被打得四零八落,最終大敗,項燕也因此悔恨不已,揮刀自刎。大敗項燕的軍隊后,王翦帶領秦軍乘勝追擊,占領了楚國的大片土地,一年后,又俘虜了楚王,平定了楚國。作為平定楚國的大功臣,王翦回國后,并沒有居功自傲,而是選擇了急流勇退,從此隱退,頤養天年,也算得以善終。

后世對王翦評價很高。多數人都認為王翦一生征戰無數,智而不暴,有勇有謀,是秦國繼白起之后,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才。司馬貞也說:“白起、王翦,俱善用兵。”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的杜牧也說:“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還有后世的研究者認為,王翦是之后唐朝興起的瑯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