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3月22日電(張踐 李天蔚)小區八成常住居民是二房東租客,該如何管理?作為不同于常規居住型小區的把拉出租型社區,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區一直在探索適合農民自建房小區的進治全新治理模式。
2022年,理圈以上海市“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杜巷小區項目推進為契機,松江社區杜巷小區大膽創新,個出將“二房東”拉進小區“治理圈”,租型治理總結提煉出了“小圓桌”議事活動、有方制定居民公約等“工作十法”,二房東打造基層治理新樣本,把拉也因此獲評了第五屆中國(上海)社會治理創新實踐案例優秀案例。進治
召集房東租客 參與社區議事
杜巷小區是理圈農民自建房小區,共有326棟房屋,松江社區常住人口7200余人,個出其中流動人口高達6000余人。租型治理為解決杜巷小區的治理難點,九里亭街道邀請了市委黨建辦、區委黨建辦等相關部門,以及上海大學多位專家學者組成“賦能團”,開展頭腦風暴。面對高比例的租客群體,“賦能團”提出:“能否請‘二房東’參加社區事務討論?”杜巷小區的“1+3+326小圓桌”議事機制由此應運而生。

“1+3+326小圓桌”即在小區內打造一處“巷里一家”居民代表議事點,組建3個先鋒樓組工作小組,并在326棟房屋內的公共區域開展“小圓桌”議事活動。而業主或者“二房東”作為“第一責任人”,負責召集所在房屋的租客一同參與社區事務討論,并開展“特色美食分享”“共享節日家宴”等活動,營造“同住一棟樓,就是一家人”的“熟人氛圍”。

在溝通探討中,杜巷小區還逐漸梳理出規范房屋租賃、消除安全隱患、提升小區文明程度等方面的問題清單、需求清單、賦能清單和行動清單。“對照‘四張清單’中的真問題、真需求,杜巷小區約請街道、區級相關職能部門和區‘兩代表一委員’共同商討,以真舉措、真行動破解難題。”九里亭街道黨工委委員、人大工委副主任陳妮告訴記者。
引入智能手段 制定公約規范
運用現代化科技,讓社區管理更加省時省力。在街道平安辦、九里亭派出所等部門的支持下,杜巷小區引入了“智慧公安”和“雪亮工程”等智能化手段,加強了小區平安建設和人口管理,目前,小區人員登記采集率達到80%以上。同時,杜巷小區還通過推廣“巷里一家”二維碼,督促租客在搬進小區時掃碼“簽進”、搬離時掃碼“簽出”,動態維護好小區實有人口底冊。

農民自建房小區在物業管理方面缺乏監管標準,為此,九里亭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制定了《九里亭街道物業服務管理考核辦法》,將農民自建房小區物業納入街道城建中心的考核監管。在此基礎上,杜巷居民區黨支部還牽頭制定了《業主手冊》和《租客入住須知》,一手保障租客和房東的權益,一手提升小區的管理水平。
為了讓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有機銜接、良性互動、融合發力,杜巷居民區黨支部充分發揮網格長和黨員的作用,構建了“小區微網格黨小組、先鋒樓組工作小組、‘巷里一家’黨員家庭”體系,進一步打通基層黨組織的“神經末梢”。

“街道在黨建引領下不斷鞏固提升治理成效,推動杜巷社區治理工作做深做細做實,讓生活在這里的百姓每天都能看到社區的變化,感受到社區的溫度。”談到杜巷小區的治理經驗,九里亭街道黨工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王平如是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