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周梅森同名小說的大博的書地上現實主義題材劇《大博弈》眼下正在東方衛視、浙江衛視熱播。弈熱該劇對準“中國制造”,播對以中國重汽行業的話著發展為背景,以地方國企北方機械公司為切口,名作梅森講述了孫和平(秦昊飾)、家周劉必定(田雨飾)、桌放楊柳(譚凱飾)三個有夢想的社會上企業家,在不同立場上,大博的書地上為各自使命相互制衡,弈熱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播對大博弈。這其中,話著既有市場浪潮中的名作梅森交鋒,也有人性上的家周較量。
周梅森工作照
跟蹤了12年的桌放原型
“20年來,它一直就是我想寫的故事。”
周梅森說,《大博弈》的創意可以追溯到本世紀初。
當時,改革開放加速,資本市場雄起,2005年,一家上市公司被地方國企兼并,引起周梅森的關注,后來恰逢股改,他又身不由己成了“中小股東代表”。那段不可多得的經歷被周梅森揉到了小說《夢想與瘋狂》中。不過,當時小說寫的主要是,股改中大股東對小股民利益的侵犯,制造業只是一筆劃過。
小說出版后,一家著名重裝動力集團公司老總與周梅森見面時,向他講述了自己逆風翻盤的故事。這位企業家在最困難時,曾遠赴印尼雅加達拓展市場,但推銷并不順暢。他發現當地鼠患嚴重,便靈機一動,從國內購來老鼠藥售賣,在當地供不應求。“當時在雅加達售賣一包老鼠藥的利潤,甚至超過一臺小發動機。”周梅森至今都能回憶起這位企業家神采飛揚的樣子。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透過這段經歷,周梅森對“商業精神”有了更深的體會,“我強烈感受到他身上的堅強毅力和商業嗅覺,以及在艱難轉軌過程中,頑強崛起的企業家精神。”
這位企業家正是《大博弈》中孫和平的原型。此后,周梅森跟蹤“原型”多年,幾次到他旗下的企業采訪體驗,深度接觸后,一個關于中國制造的故事在腦海里醞釀。在后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周梅森還研究了一批制造企業,電視劇中觀眾能找到三一重工、徐工集團等企業的影子。
關于“中國制造”,周梅森想換一種方法來講,直面中國制造業幾十年來走過的艱辛悲壯之路。周梅森說,《大博弈》講的是中國制造是怎么崛起的,如何在博弈中發展壯大,他希望能寫出中國制造業發展的蕩氣回腸,為這段歷史留下文學和影視的記憶。
改革開發40年是博弈的史詩
劇中,北方機械廠經營不善即將破產,遠在東南亞擔任海外銷售經理的孫和平臨危受命就任廠長。憑借強烈的市場意識,他帶領北機加入老同學楊柳掌舵的漢重集團,大刀闊斧的改革讓北機獲得新生,在香港上市。為了做大做強,孫和平又謀求收購老同學劉必定控股的紅星重汽,三個充滿夢想的企業家,展開了驚心動魄的大博弈……
“在內部博弈中壯大,在世界博弈中出彩”,周梅森認為,“改革開發40年,是博弈的史詩”。《大博弈》中的三個主人公,懷著同樣的重卡整裝制造夢。孫和平頭腦靈活,勇于創新;民營企業家劉必定狡黠豪氣,有敏銳的市場嗅覺,深諳資本運作;楊柳身為國企集團掌舵人,進退有度,運籌帷幄。“三人雖個性迥異,但他們都是中國制造艱難崛起的中堅力量。我最欣賞他們身上的博弈精神,逆風翻盤不甘失敗的英雄主義。”周梅森說,三人的關系,代表了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博弈,財富欲望與道德堅守的博弈。
周梅森的人生道路,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步,作為親歷者和受益者,他對那個年代充滿了感情。
在周梅森看來,中國制造也經過了“質”的飛躍。新中國成立之際,中國工業基礎相當薄弱,連每戶一把鋤頭都滿足不了。改革開放后,迎來發展良機,日用工業品遍地開花,從打火機到空調、冰箱,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制造基地,溫州的打火機、紹興的紡織、義烏的小商品名噪一時。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制造開始轉型升級,格力空調、聯想電腦等大批國產品牌在全球競爭中迅速崛起,到了201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開始雄踞世界第一的寶座……
“中國制造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從強到精,不斷淬煉升華,改變了中華民族的面貌,也震驚了世界,這個不能不正視。”這40年來,周梅森密切關注著中國制造的起步,制造業界活躍的企業家,也被他注視良久。
“《大博弈》的立足點,在于寫出那個時代的本質。”周梅森解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被打破后,邁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再到后來的擁抱全球化,相當于邁進了“博弈場”,中國的宏大敘事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我需要寫一部工業和資本博弈的史詩,向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致敬!”
力求寫透中國社會現實的方方面面
《大博弈》中的孫和平帶點痞氣,是周梅森最喜歡的人物,在一開場,孫和平就奉上了大場面:他在東南亞談生意,遭遇警匪槍戰。為了賣出更多的發動機,孫和平將老鼠藥搭配發動機一起賣;聽說要回國接手搖搖欲墜的機械廠,他幾度尋求跑路,勉強出任后又卑微地四處找其他企業“討飯”尋找資金。
周梅森說,孫和平的創業經歷“不正經”,博弈過程不按常理出牌,但最終逆襲成功。
創作的關鍵在于寫“人”,周梅森想站在時代的高點寫出人性的復雜。《大博弈》中沒有力挽狂瀾史詩般的英雄氣,而是將嚴肅的制造業改革故事用生活化方式呈現出來。
周梅森對人物性格的精準拿捏,與他足夠豐富的人生閱歷不無關系:小時候,因家境貧寒,周梅森在山上砸過石子,在建筑隊當過小工。18歲那年,他成了徐州礦務局韓橋煤礦一名工人,每天在300米深的井下運煤。23歲,周梅森成為一名雜志社編輯。后來,又下海經商,參與房產開發、實業經營、證券投資等。
“我的書桌就放在社會上,放在大地上。”周梅森說,自己從一個礦工開始寫,一直寫到現在,四十多年來,他很欣慰,自己在小說中完成了他看到的那部分世界。
“生于這個時代,創作不能不關心這個時代。”從1996年的《人間正道》,到《人民的名義》《人民的財產》,再到《大博弈》,周梅森認為,“現實主義一定是直面時代大潮又刻骨銘心的。”他說,“我們面對著百年未有之變局,在崛起的年代,各種社會矛盾會暴露出來,這很正常,但我們要有正視矛盾的勇氣,力求寫透中國社會現實的方方面面。”
周梅森希望更多年輕人能看看這部劇,“我講的故事他們或許沒經歷過,我描述的那個年代,或許他們還沒有出生,但是,英雄主義,與命運拼搏的斗志、永不言敗的進取精神,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年輕人應該具有的底色。”
周梅森希望,這部劇能激勵年輕人向上向善,“遇到挫折不要躺平,青年一代應該成為時代的發光體,孤勇者多了,熒光也能匯成星河。”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周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