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專欄作者 晨楓】
一
臺海,圍臺成了“切香腸”的晨楓次軍側地方。
蔡英文“過境”美國,點東與美國眾議院儀長麥卡錫會面,圍臺這不是晨楓次軍側美臺第一次勾結“切香腸”了。解放軍當然還以顏色,點東實行3天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圍臺
2022年8月佩洛西竄臺后,晨楓次軍側解放軍舉行了規模空前的點東大演習。這是圍臺一次亦打亦封、以打為主的晨楓次軍側演習,最大的點東看點在于“冷啟動”。也就是圍臺說,在幾乎沒有預警和準備的晨楓次軍側情況下,直接轉入就地進攻狀態。點東
這場演習不僅展示了解放軍的高度戰備狀態,也展示了前線部隊無需增援就有足夠兵力的現實,可以立刻啟動地動山搖的跨海作戰。考慮到這是撲滅“臺獨”香火規模的行動,這樣的冷啟動能力是令“臺獨”分子不寒而栗的。
這次行動的規模小一些,引起的反應也要低一些,但對“臺獨”來講,其實是更大的壞消息。
這次演習集中在臺島的南北兩端和東側,最大的看點在東側。在央視的鏡頭里,從參演解放軍艦艇上看,島上的山巒不用說,還可以清晰地看到花蓮的建筑物。“山東”號及艦載機在臺島以東洋面上活動,更使島上倍感壓力。
“聯合利劍”演習現場圖(圖自@央廣軍事)
東線行動的象征性意義當然巨大,但軍事意義同樣巨大。長期以來,臺軍把臺島東海岸作為安全區,是臺軍保存實力、獲得增援的關鍵。這里不僅遠離中國大陸,還在中央山脈的反斜面。彈道導彈不易命中,巡航導彈和空軍攻擊需要繞道、從太平洋方向迂回攻擊,這對裝備性能、作戰組織都是很大的考驗。
從引進蘇-27開始,解放軍新一代裝備的性能就在向遠程、重型、高性能發展,繞島作戰已經沒有壓力。更重要的是,在“遼寧”號開路之后,“山東”號以驚人的速度形成戰斗力。在演習期間,有說法“山東”號的艦載戰斗機對臺軍東線戰斗機形成數量優勢。這可能是臺軍避戰、示弱的結果,如果確實如此,那是因為2022年的8月的大演習證明了解放軍的冷啟動能力,迫使臺軍避免擦槍走火。
演習重點在臺島南北兩端和東線,意味著演習重點與其說是“打”,不如說是“封”。這對理解臺海力量對比的變遷和可能的臺海戰爭樣式有決定性的意義。
只要一聲令下,解放軍赴湯蹈火也要解放臺灣。但很長時間以來,解放臺灣以直接登島、速戰速決為首選,持久戰為次選,不長不短的中期戰爭最為不利。臺軍的實力和意志不是問題,但美日干涉是重要因素。
毋庸諱言,美軍曾經擁有巨大的海空優勢,還得到日本以容許使用基地為形式的支援——如果日軍不是直接參與美軍行動的話。美日軍事介入會對解放軍造成很大的壓力,速戰速決便于迅速形成戰場上的既成事實,并以臺島為基地,靠前部署海空和岸導力量,以更加有利的態勢抗擊美日軍事介入。
一旦達成曠日持久的持久戰,解放軍也有信心最終戰而勝之。越共和塔利班能把美軍耗走,實力強大得多、得到世界逾14億人口和最大制造業支持的解放軍沒有理由不能。但不長不短的中期戰爭既不能發揮出主場和消耗戰優勢,又拖沓到美軍能夠把最大兵力投入戰場,還暴露了解放軍現代化程度不足的短板,很是不利。
但時代不同了。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解放軍在思想上保持了敢打必勝的作風,在裝備技術上也逐步與世界先進水平齊肩,在數量上更是管夠。不長不短的中期戰爭同樣有把握戰而勝之,長期的消耗戰更加有利,吃著火鍋、刷著微信就把對手的彈藥和裝備耗光了。美軍在不大不小的烏克蘭戰場上暴露的彈藥不足問題,決不會在解放軍這出現。
“聯合利劍”演習現場圖(圖自@央廣軍事)
以封為主就是奔著中長期去的。也就是說,解放軍不僅為美軍介入做準備,還有把握打退,確保臺島及周邊的空海陸行動自由,確保臺島增援不至。
臺島一旦被封鎖,美日支援一旦被隔離,臺軍面對的就是一盤死棋。如果臺軍還舉棋不定,解放軍的遠箱火、巡飛彈、巡航導彈、彈道導彈、空中攻擊、艦炮轟擊都會入場,“勸說”臺軍認清形勢。再頑冥不化,就直接化頑為冥。
解放軍最后還是會登上臺島的,只是接受投降還是攻擊登陸的差別。
然而,“以封為主、以登收局”與“以打為主、以封助打”有巨大的不同,前者的啟動門檻要低得多,也更加便于冷啟動。換句話說,臺島上的戰斗將成為次要的,大量摧毀島上軍事和具有戰略價值的目標只是加速“臺獨”頑抗的全面崩潰。
統一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離“臺獨”的腦袋又近了一寸。
但在傳統的臺島西側,這次演習沒有多做文章,既可能是在新的作戰計劃里不再是重點,也可能說明解放軍對跨海峽的海空直接進攻和登陸作戰已經演練純熟了,眼下沒有更多可演練的了。
二
美臺通過種種小動作暗戳戳地“切香腸”,實際上在被“切香腸”。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和美國都有理由認為對方越過了臺海底線。
中國的《反分裂法》清楚地規定了中國的底線,就是中國一定要統一,中國也在切實進行思想和物質準備。“臺獨”永久化,與外國勢力勾結,都是突破中國的底線的。
美國通過所謂“臺灣關系法”規定了“戰略模糊”,但不爭的美國底線是臺灣不能與大陸統一。美國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解放軍對武統的思想和物質準備,無視所謂“海峽中線”和臺灣防空識別區的警巡常態化和聯合演習是越過美國的底線的。
臺島自己的底線是什么,已經不重要了。在中美沖突中,臺島只是巨獸爭斗中將要踏平的門檻。
然而,最大的真相是:臺海沒有打起來。但臺海現狀與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之前的中印邊境狀態詭異的相似。
在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抱著最大誠意,希望與印度就中印邊界爭端談判解決,但印度堅持“我說是我的就是我的”立場,而且根本不認為中國有能力做出強力反應。為了制造既成事實、占領最大地盤,尼赫魯制定了前進戰略,印軍不斷向前蠶食,部分哨所甚至建立在中國哨所的后方。
印度對中國的警告置若罔聞,一味蠶食,但印軍并未做好沖突的準備。當解放軍發動自衛反擊戰的時候,印軍驚慌失措,潰不成軍。解放軍隨后意外地主動停火、主動撤軍,甚至釋放俘虜、交還武器,使得印度遭受了不可忍受的羞辱和失敗,60年之后依然耿耿于懷,可能還要繼續耿耿于懷60年。
印度最大的錯誤在于:玩火,但沒有想到被焚。
臺海與中印邊界問題具有諸多本質差別,最大的一點是:臺灣無可爭議地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一旦被解放,更不存在解放軍主動撤退的問題,也不存在解放軍在外力干涉情況下半途而廢的問題。
但就具體層面而言,美臺在犯與印度同樣的錯誤:以為可以繼續玩火而不會被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