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Kyle 來源 | Kyle ( ID:kylehello) 前幾天,痛心一條離婚的宣離新聞很快沖上熱搜第一。 妻子想要離婚,婚沖
但丈夫不同意,上熱搜第受兩人一直沒法協議離婚,全網于是痛心妻子兩次提起訴訟。 第一次訴訟,宣離被法院駁回了。婚沖 第二次,上熱搜第受法院再次駁回。全網 為什么就是痛心不同意離婚呢?難道在和稀泥,盲目勸和嗎? 并不是宣離,現實情況更加復雜棘手。婚沖


兩人是上熱搜第受2016年經人介紹認識的,婚后兩年生了一個女兒。全網 不知是否是育兒的壓力讓矛盾激化,雙方爭吵不斷,最后走到了女方起訴離婚這一步。 連續起訴兩次,可見決心之堅定。 但關鍵的問題是,夫妻雙方都不想要孩子,表示無力撫養。
男方給出的理由是: 1、自己工作不穩定; 2、居無定所; 3、之前由自己母親協助兩人帶孩子,現在老人年紀大了。 總之就是,自己帶不了,母親也帶不了,沒人能帶孩子。


他話里似乎默認了,如果孩子歸自己,就只能由母親單獨帶孩子,他是幫不上忙的。 可帶孩子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母親年紀大了,不愿意單獨帶孩子了。


女方的理由則是: 1、工作繁忙,經常要上夜班; 2、要照顧體弱多病的母親; 3、家人也無法幫襯照顧孩子。 同樣是,自己不行,老人不行,沒人能帶。




二人互相推諉,于是故事出現開頭那幕:二次訴訟,法院給出判決“不準予離婚”。 法院認為兩人“侵害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生下孩子,父母就負有撫養義務。 按照法律規定,夫妻雙方離婚,一定要先解決孩子的撫養問題,至少要有一方撫養或雙方共同撫養。

去年也發生過類似的案件,同樣依據“未成年人利益保護最大化原則”,不準予離婚。

從這次事件看,對本就沒同意離婚的男方來說,一切只是恢復原狀。 很多老派的觀點如“孩子都生了就別想離婚了”,“生了孩子就把人套牢了”也有它們的現實土壤。 而對于想要離婚的一方,無論如何,她必須先保障孩子的生活。 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案件似乎已經解決了。 對于判決結果,有網友大呼:判得好!不能讓這對父母逃避責任。 但回到現實,問題卻沒這么簡單。 事情真的解決了嗎?

這件事引起了巨大的討論,很多網友擔心:這樣讓孩子回家,孩子可以幸福成長嗎? 孩子可以身心健康地長大嗎?


還有網友說:“這對父母如果繼續不懂事,他們會把離不了婚的問題,全部怪罪孩子。小孩估計要吃苦了。”

事實上,這是很有可能的情況。 我們在許多父母口中聽過類似這樣的句式: “如果不是為了孩子,我早就離婚了” “都是為了你,我才……” “你怎么能這樣,要不是因為你……” 這些父母表達的態度是:孩子欠了我許多。 結果就是,孩子要不就從小被沉重的愧疚感控制,要不他們就變成一對彼此怨恨的親子,或者兼而有之。 這種心態廣泛存在,有沒有道理呢? 如果只看現在的局面,好像有一點道理,畢竟父母必須優先保障未成年人利益,有一定的因果。 可這其實是狡猾的推卸責任,現在這個“因”難道不也是父母自己的“果”嗎? 造成現在這個局面的,恰恰是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 孩子不是自己選擇來到這個世界的。 選擇生孩子的是父母,是他們需要孩子,而不是反過來。 最無辜的也是那個孩子,成年人不負責任作出的決定,后果卻報在了孩子身上。 孩子就像他們的一個工具,有用就拿來,沒用就拋棄。 這樣的父母其實一直都有,有的父母會在孩子被拐走后苦尋多年,也有的父母把孩子就遺棄在大街上,像皮球一樣踢來踢去。 2018年,江西九江,一位熱心老奶奶在街上發現一個4歲的小男孩獨自在馬路上走,身邊沒有大人,頭上還纏著紗布。 她上前問他怎么了,男孩說他好怕。 他找不到爸爸媽媽了。 男孩手上有個塑料袋,裝著兩張離婚協議的草擬紙,還有一些藥和衣服。 老奶奶聯系了警察,之后警察根據離婚協議上的信息找到孩子爸爸。 沒想到電話打過去,那位爸爸卻只冷淡地說:“我已經不在九江了,他媽媽在八角石開店,去找她吧。” 警方于是帶著孩子去店里找媽媽,沒想到媽媽同樣冷淡的說:“這個小孩我不要了,叫他自己去找他爸爸。” 說完這句她轉身就走,留下懵了的4歲小孩,手足無措地站在那里,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 最后民警只好先把孩子帶去了派出所。

案件后續不知如何處理了,但一個4歲的小孩,回不了家,自己在大街上晃悠,遇到危險怎么辦? 回到父母身邊他就能平安長大嗎? 即使平安長大,這樣被嫌棄著長大的孩子,不知又會留下怎樣的心理陰影,迎來怎樣的人生。 類似的遺棄事件還有屢禁不止的棄嬰現象。 我國每年有約10萬棄嬰,每一個棄嬰背后,都有一對生而不養的父母。

不愿撫養孩子的父母把孩子接回家,孩子會怎樣呢? 在父母不斷爭吵的家庭,孩子會怎樣呢?

有人說,有些人拋棄孩子是無奈之舉,真的養不起。 可這樣的話,就有另一個問題:既然都養不了孩子,當初為什么要生? 下面網友最多點贊的評論是:被催出來的。

催婚催生,確實是我國普遍的現象。 有些人如果只是為了走一條更容易的路,逃避催生壓力而生下孩子。 當發現養育孩子也是一條不容易的路時,他們自然也容易逃到另一條路上,把孩子拋下。 這些父母糊里糊涂地就生下了孩子,之后才發現帶孩子很難。 可是誰應該為父母的糊涂買單呢? 孩子不是他們完成任務的工具,可以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回到開頭的案件,雙方都不想養孩子,這樣的情況,有真正完美的解決方法嗎? 有人說領養,但父母還健在,領養就不合適。 有些父母以后反悔了,又去找孩子怎么辦? 這個情況,目前大概很難有萬全的方案。 最好的方式,或許像網友說的那樣:“做父母要先考試”。 在不能負責的時候,就不要生。 前段時間,我看到一個圖表,上面標注了結婚率和離婚率的折線圖。 結婚率越來越低,離婚率越來越高,兩條折線的尾巴,都快要碰頭了。

也就是說,我們的婚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穩定長久。 在不能獨立撫養,婚姻也不穩定的情況下,就要意識到背后的風險,謹慎生孩子。 生孩子之前和之后,是兩種生活,也是18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責任。 就像網友說的,如果負不了這個責任,不生也是一種功德。

如果真的想生,就要負責到底。 不要讓孩子成為大人的犧牲品。 作者簡介:Kyle,90后新媒體公司CEO,500強公司新媒體顧問,新書《選擇自己》,讓時間變現,成為更有價值的自己。本文首發于公眾號Kyle(ID:kylehello),轉載請聯系Kyle取得授權。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