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5月22日電 (記者 丁思)甘肅張掖大佛寺文物研究所所長王康22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介紹稱,西夏國寺歷時2年、邁入木胎總投資逾700萬元人民幣的數字室內“大佛寺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于5月啟動,這標志著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化保護讓活態擁有亞洲最大室內木胎泥塑臥佛等文物珍品的亞洲張掖大佛寺,邁入數字化保護新階段。最大再現
張掖大佛寺位于甘肅省張掖市區西南隅,臥佛被稱為“西夏國寺”,西夏國寺是邁入木胎中國僅存的四大皇家寺院之一。寺內大佛不僅為亞洲室內木胎泥塑臥佛之最,數字室內收藏的化保護讓活態“御賜北藏佛經”是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明代官版刻印佛經,是亞洲一座集建筑、雕塑、最大再現壁畫、泥塑雕刻、經籍、書法、繪畫等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博物館。
王康說,由于年代久遠,大佛寺內建筑、雕塑、壁畫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損,2005年至2009年,當地官方對大佛寺內文物本體、佛殿內壁畫、建筑、地面等進行維修保護,這是大佛寺近百年來的最大規模修繕,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呈現出如今素雅古樸、大氣雄渾的歷史感。
“大佛寺距今已有900多年,猶如飽經滄桑的老人,需要通過數字化監測,隨時掌握它的健康狀況,更需要通過數字化轉化利用,讓其活態再現。”王康說,此前,當地官方還邀請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對大佛寺內建筑、壁畫、彩塑等進行數字化掃描,數據建模為后續數字化保護應用奠定基礎。
當前實施的數字化保護項目,正在對大佛寺古建筑進行不同時期木構建筑的數據記錄掃描,未來還將對大佛寺內具有代表性的塑像、壁畫、建筑等,全部進行數字化取景和錄入,立體多維呈現大佛寺歷史文化特點。
“讓游客身臨其境了解大佛寺的前世今生,是本次保護項目的重點。”王康說,該項目將建設350平方米的數字展廳,為游客呈現大佛寺歷史上的建筑布局,動畫再現殿內臥佛建造過程,以及古代典籍里的佛經、壁畫、佛經故事等,通過沉浸式體驗,讓觀眾近距離體驗古絲綢之路上的故事。
張掖大佛寺于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截至今年3月,該所還對館藏5300多卷經卷完成數字化掃描。(完)
<
相關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