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2018年5月9日,科技科技新華日報首期《科技周刊》問世。周刊

      以“給力‘第一動力’”為宗旨,迎期《科技周刊》自誕生起便“瞄準世界科技前沿 瞄準江蘇科技創新 瞄準日常科技生活”。天們

      1680個日夜,見證江蘇690個版面,礴力200期,科技科技是周刊我們與江蘇科技創新共同走過的路。

      在這200期里,迎期我們見證了江蘇科技從大國工程到民生福祉的天們點點滴滴——“嫦娥”奔月、“天問”探火、見證江蘇“神舟”飛天、礴力“夸父”逐日、科技科技“奮斗者”深潛……無不閃耀著江蘇智慧;實驗室、周刊生產線、迎期田間地頭、山河湖泊……處處是潛心科研的江蘇科技人。

      在這200期里,我們見證了江蘇科技的碩果滿枝——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國專利獎、何梁何利獎、科學探索獎……江蘇“硬核”科技成果競相涌現,江蘇“明星”科學家熠熠生輝。

      在這200期里,我們見證了江蘇科技人堅持“四個面向”,堅持科技自立自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的堅定身影。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科技大潮浩浩湯湯,《科技周刊》將繼續與江蘇科技創新攜手同行,以更加鏗鏘而堅定的筆力“給力‘第一動力’”!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我們關注——

      “奮斗者”號挺進萬米深海

      2020年11月10日,“奮斗者”號在大洋最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10909米,標志著中國具有了進入世界海洋最深處開展科學探索和研究的能力。記者奔赴無錫探訪“奮斗者”號誕生地中國船舶七〇二所,與“奮斗者”號總設計師葉聰、副總設計師胡震、主駕駛張偉等對話,聽他們講述挺進萬米海底背后的探索故事。(2020年12月9日,第121期探索版《挺進萬米,“奮斗者”號給海洋探索穩穩的信心》)

      中國空間站“安家”全過程

      從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我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拉開序幕,到2022年11月29日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名航天員擔負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奔向“天宮”,見證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正式建成的圓夢時刻,兩年多來,《科技周刊》聚焦每一次發射任務,策劃多個整版主題報道,撰寫近20篇稿件,詳解中國空間站從無到有、一步步組裝建造的全過程,多方位呈現江蘇智慧助力“天宮”夢圓的閃亮時刻。(2021年9月22日,第156期探索版《新任“太空人”十月接力上天》;2022年11月30日,第199期探索版《奔向“天宮”,“圓夢乘組”踏上飛天之旅!》等)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成功奔月,23天后,返回器成功回收。這背后,江蘇“最強大腦”們也在持續貢獻著智慧,《科技周刊》記者深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采訪趙淳生院士團隊、聶宏教授團隊等持續助力中國探月工程的江蘇科研力量。2022年10月9日,我國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夸父一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衛星)啟程逐日。早在2021年1月,《科技周刊》記者便獨家專訪ASO-S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甘為群,解密太陽探測衛星的科學目標和研發背后的故事。(2020年11月25日,第119期探索版《飛天攬月!“嫦五”開啟月球“挖土”之旅》;2021年1月20日,第127期探索版《未來,在720公里之上遙望太陽》等)

      從5G到6G

      在經歷了1G空白、2G落后、3G追趕、4G同步的階段后,我國在國際上終于躋身5G技術的第一梯隊,并積極開展6G研究。從5G技術進展、成果應用,到6G前沿研發,自創刊起《科技周刊》多次采訪東南大學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等高校科研院所,持續采寫相關稿件,解讀國際前沿最新趨勢、我國最新研發進展。2019年6月5日,中國5G商用牌照發放,我國正式邁入5G商用元年時,《科技周刊》推出4個整版5G特刊,引發廣泛關注。(2019年6月12日,第54期《5G特刊:商用元年,中國出發!》等)

      未來網絡“編織”新世界

      物聯、數聯、智聯的高度智能化時代正加快走來,網絡信息領域成為全球科技競爭高地。在200期《科技周刊》中,我們密切關注互聯網下半場——產業互聯網發展進程,聚焦物聯網從“破冰啟航”、跨界融合走向“萬物互聯”,探討未來網絡如何融入數字經濟、東數西算等國家戰略布局。“網絡全球決勝未來”,《科技周刊》從未缺席,世界互聯網大會、中國物聯網大會、未來網絡大會的現場,總有我們的身影;我們傾力策劃未來網絡大會特刊,圍繞網絡操作系統、算力網絡、工業互聯網、網絡智能等熱點話題,通過數十篇稿件描繪網絡技術如何“編織”開放共生的新世界。(2022年8月23日,第193期《“網絡全球決勝未來”——第六屆未來網絡發展大會特刊》等)

      量子科技全球競賽

      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材料、量子精密測量……在量子科技領域,一場激烈的競賽正在全球展開。究竟什么是量子科技?量子科技為何如此重要?如何搶抓量子科技發展機遇?記者對話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多位教授,解讀量子科技對于國計民生、國防安全、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的重大戰略意義;報道我省在該領域的取得的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2020年7月1日,第99期探索版《南大高維量子糾纏光源制備獲重大突破》;2020年11月11日,第117期探索版《量子科技掀起前沿技術新浪潮》等)

      創刊號

      瞄準江蘇科技創新,我們關注——

      數字經濟與新基建“共振”

      發展數字經濟是國家重大戰略,“新基建”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2020年開年,“新基建”成了熱詞,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成為關注焦點。挑戰和機遇當前,《科技周刊》記者及時盤點江蘇三大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全景解析江蘇“新基建”全國領先的“秘訣”。2021年10月22日,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要求江蘇加快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步伐,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數字技術創新高地、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發展高地、未來引領力的數字社會建設高地和全球吸引力的數字開放合作高地。數字經濟新藍海,唯創新開拓者激蕩潮頭。11月3日,《科技周刊》推出特刊,前瞻全球數字經濟風向前沿、聚焦江蘇核心技術攻關科研基礎、探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江蘇答卷、感悟江蘇科技支撐下的應用場景以及由此重構的生活方式。(2020年4月29日,第92期蘇創版《解析江蘇新基建“動力源”》;2021年11月3日,第161期主題策劃《江蘇:激蕩“數字經濟”新藍海》等)

      “碳達峰碳中和”進行時

      2018年7月,《科技周刊》就開始聚焦新能源汽車,探討其如何激發澎湃的“江蘇動力”,邀請專家為化解動力電池“里程焦慮”建言獻策;2019年3月,我們探訪國內首個城市能源綜合體——位于南京江北新區的電化學儲能電站,解密這個超大“充電寶”如何實現能量雙向流動;2019年9月,我們探討江蘇智慧產業融入能源互聯網的有效路徑;2022年8月,我們深入茅山腳下的金壇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體驗式報道世界首個非補燃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首次迎峰度夏。(2018年7月4日,第9期蘇創版《新能源汽車如何激發澎湃的“江蘇動力”》;2022年6月8日,第187期新知版《全國首個工業用途核能供汽工程正式開工核能綜合利用如何“減碳”出圈》等)

      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向“深融”挺進

      2021年初,科技部發布《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突破基礎研究,長三角城市群應該擔任什么樣的角色?關鍵核心技術如何協同攻關?如何產生更多的顛覆性成果?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如何打造?《科技周刊》采訪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決策咨詢專家進行破題。同年5月,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揭牌,長三角四大產業鏈聯盟集中亮相;6月,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揭牌并正式啟動運行;7月,江蘇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記者均第一時間進行報道。(2021年1月20日,第127期蘇創版《建好共同體,看江蘇“任務書”和“線路圖”》;2021年7月28日,第151期探索版《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向“深融”挺進,探“先發之路”》

      蘇南自創區打造“創新矩陣”

      納米科技、生物醫藥、物聯網、太陽能光伏、超級計算、海工裝備……蘇南大地上,閃耀著前沿科技之光。2018年10月16日,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載體評估結果發布會在南京舉行,蘇南自創區主要科技指標達到世界創新型國家和地區先進水平,為我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未來,蘇南自創區如何“更上一層樓”?如何打造高水平“創新矩陣”?《科技周刊》進行了持續關注。(2020年5月27日,第95期蘇創版《蘇南自創區打造高水平創新矩陣》;2022年1月26日,第173期探索版《“卓越工程”開啟!蘇南自創區建設進入新紀元》等)

      “獨角獸”全國居前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如何面對人工智能“風口”?實現大數據價值還有多遠?虛擬現實如何實現產業應用?……《科技周刊》不斷邀請業界院士專家為江蘇科技企業發展“把脈開方”。我們深入一線,報道科技中小企業10萬大軍闖新路、海歸企業如何為科創注入新活力等鮮活的創業故事。2022年9月,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2021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全國301家上榜企業中,江蘇共有25家,數量居全國第五。值得關注的是,在新能源和生物科技領域,江蘇獨角獸企業表現突出,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并占較大份額。記者邀請專家對相關行業趨勢進行了分析解讀。(2022年9月7日,第194期新知版《江蘇“獨角獸”奔跑加速新能源和生物科技領域全國第一》)

      瞄準日常科技生活,我們關注——

      氣象預報如何更精準

      2019年5月18日,以“科技強國氣象萬千”為主題的2019年全國氣象科技活動周主場活動在南京舉辦。江蘇氣象部門的科技水平如何?《科技周刊》記者在此次采訪中了解到,江蘇強對流天氣“短臨”預報及公路交通上出行提醒已經精準到公里、分鐘級,一批硬核設備能夠捕捉大氣變化中的每個“小動作”。天氣預報是個非常繁瑣的過程,需要依次搜集過去一段時間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這些氣象數據從何而來?又到哪里去?《科技周刊》記者從江蘇省氣象臺了解到,天氣預報數據采集于“天地空”,經過分析和會商,一份天氣預報產品就誕生了。(2019年5月22日,第51期新知版《氣象科技創新研究院”在南京落成“硬核”科技監測服務萬千氣象》;2020年7月22日,第103期新知版《天氣預報數據源自“天地空”智慧氣象揭秘風云變幻》等)

      人造細胞肉技術突破

      2022年6月,一場細胞培養肉產品試吃會在南京舉辦。會上展示了中國第一塊人造細胞培養“五花肉”產品,介紹了多項細胞培養肉技術的突破。人造肉分為植物蛋白和動物細胞培養兩種,植物人造肉早在2012年就已問世,培養肉作為人造肉的2.0版本為何姍姍來遲?它和植物蛋白有什么不同?如何研制而成?在食用上安全嗎?《科技周刊》記者采訪了多位食品領域權威專家。(2022年8月22日第188期新知版《中國用人造細胞培養出第一塊“五花肉”不用養豬吃到豬肉會成趨勢嗎?》)

      人體中首次檢測出微塑料

      2022年4月7日,在一篇發表在環境科學領域頂刊《環境科學學報》上的研究論文顯示,來自英國赫爾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在人體的肺部深處發現了微塑料。微塑料是什么?它與我們熟知的塑料有什么區別?是怎么產生的?它通過什么途徑進入人體?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該怎么應對微塑料?《科技周刊》采訪了相關專家解惑。(2022年4月14日第182期新知版《人體中首次檢測出微塑料專家建議發展可降解塑料產業應對“新污染”》)

      智慧農業充滿“科技味”

      “上世紀以來,人類非常重視農作物基因型的改良,認為只有基因型的改變才能帶來產量的改變。實際上,決定一種作物的除了基因型以外,大部分靠的是表型。”2019年10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在第六屆國際植物表型大會在南京表示,農作物表型和基因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到種質資源利用效率和現代種業的可持續發展。2020年秋分時節,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如期而至,江蘇夏糧已取得豐收,總產達274.76億斤,秋糧生產成為全年糧食豐收的關鍵。糧食的高產離不開高效的科技貢獻,突破技術瓶頸、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強勁持久的科技動力。《科技周刊》記者與江蘇農業工作者對話,探訪他們如何通過“高大上”的新穎科技手段,解決一系列棘手難題,現代農業正充滿“科技味”。(2019年10月30日第73期新知版《基因之后,作物“外表”成研究新熱點換個方式理解“生命規律”》;2020年9月23日第111期新知版《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縱橫萬畝連江蘇豐收景里的科技范》)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蔡姝雯 張宣 程曉琳

    Older Article
    IMPACT Day | 愛游戲(ayx)中國官方網站中國志愿者心系社區,踐行可持續生態理念
    Newer Article
    愛游戲(ayx)中國官方網站視角 | 高標準倉儲設施如何賦能醫藥物流高質量發展

    聯系我們

    欲了解更多關于愛游戲(ayx)中國官方網站的信息,歡迎聯系我們!

    花蝴蝶韩国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