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講述給人造衛星穿上防護衣的鐵西冶金物理學專家莊育智
《鐵西人講勞模故事》系列短視頻第五十八期講述的勞模人物是沈陽市勞動模范莊育智。

莊育智是人講學成歸國的科學家之一。早在創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初期,勞模他就根據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故事需要,深入東北幾個大鋼廠,系列解決鋼材質量問題,短視開創了國內對鋼中夾雜物和薄板夾層的頻推研究。

難熔金屬合金主要用于航天技術和原子能工業,出第在當時這是鐵西一項十分保密的課題,既得不到國外的人講有關技術資料,更買不到現成的勞模熔煉、測試設備。故事莊育智領導創建的系列難熔金屬研究室克服重重困難,自行設計和研制實驗設備,短視建立了相應的頻推測試方法,開辟了我國冶金科技尖端的新領域。

1965年2月,莊育智幫助鞍鋼無縫鋼管廠解決了生產上穿管用的頂頭效率低和壽命短的問題。那一段時間,莊育智幾乎吃睡在工廠里,沒睡過一個完整覺,突破了蘇聯專家說的“鞍鋼不能生產長不銹鋼管”的洋框框。該項成果廣泛用于全國耐熱鋼管制造部門,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當時《人民日報》報道稱之為工業生產上的一項重大技術革新,此成果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人造衛星重返地面時高速運動的人造衛星在通過大氣層時,足以使一般鎳基高溫合金軟化,甚至熔化,因而對衛星蒙皮材料的質量要求很高。莊育智領導大家克服了沖壓成形、焊接中的種種困難,按期完成了人造衛星鉬合金蒙皮的研制,給人造衛星穿上了“防護衣”。同時,他主持研究的“遙測鈮合金天線”也取得成功,從而保證了1975年11月我國第一顆返回地面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和按計劃安全降落地面。此項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莊育智一生為金屬材料學科的發展,嘔心瀝血,他在中國難熔金屬合金研究領域留下的科研成果至今還應用于各個領域,他的精神更是留給共和國母親的珍貴財富。本期視頻由中國工業博物館講解員王雪為大家講述,短視頻會在鐵西區官方抖音賬號“鐵西發布”、視頻號“鐵西報”同步播放。
記者趙桂華 視頻及圖片來源:鐵西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