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比亞一家上市公司,需要以透明和開放性分享信息的懼歐方式進行管理。”
上月,洲任位于德國慕尼黑車展,何調以比亞迪為首的比亞中國車企,刮起了一股電動浪潮,懼歐讓整個世界看到了它們的洲任野心勃勃,以至于當地媒體都在驚呼:“一場風暴,何調正在醞釀。比亞”

為此,懼歐站在聚光燈下的洲任德國總理朔爾茨,一邊語重心長的何調強調:“我們不應該被中國電動車嚇到。”
一邊官宣激勵計劃,比亞旨在推動德國制造的懼歐可持續創新,聯邦政府將投資超過1100億歐元,洲任加速充電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電池等領域的投資建設,以推進工業現代化和氣候保護。
他的目標是到2030年,德國道路上有1500萬輛電動車和100萬個充電站。作為旁觀者,從中讀出的言外之意,更像是:“恰恰因為認識到差距的存在,所以必須拼盡全力追趕。”
畢竟,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絕不能坐視不理。
結合乘聯會的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對歐洲的出口量,占中國整車出口總量的比重,已經從2018年的5.7%提升至39.1%,累計銷量已經來到30.1萬輛,接近去年全年的表現。

顯然,明晃晃的數字不會說謊,有些顛覆遠比想象中來的要快。
雖然今年位于歐洲銷售的電動車中,中國品牌的占比只有8%,但是相信隨著攻勢的愈發勐烈,很快將會迎來巨大的質變。2023慕尼黑國際車展的盛況,就是一場最典型的縮影。
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就在10月4日,歐委會發布公告稱,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據悉,調查將在最長13個月內結束,歐盟可能在9個月內對華加征臨時“反補貼稅”。
對此,作為“出海”歐洲的大戶,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近日表示,“盡管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了反補貼調查,但是比亞迪將繼續推動公司在歐洲實現強勁增長。”
隨即,還補充道:“我們是一家上市公司,需要以透明和開放性分享信息的方式進行管理。因此,我們不擔心歐洲正在進行的任何調查。”
而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對于回應與勇氣感到欣慰的同時,更希望中國電動車能夠獲得一個相對公平的貿易環境。
【注意:文章版權歸屬汽車公社,嚴禁未經授權私自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需轉載請聯系官方微信號:汽車公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