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新聞開設的雙減“首頁看點”欄目,每天通過關鍵詞,首頁什變為您推薦最及時的看點新聞資訊、最重要的政策熱點事件、最值得銘記的落地人和事。今天,年暑內外我們推薦的期觀關鍵詞——“雙減”一年。
到今年暑假,察校“雙減”政策已落地一年。雙減與往年相比,首頁什變今年中小學生的看點暑假生活有什么不同?學生、老師、政策家長們各自經歷了什么,落地又將如何迎接新的年暑內外學期?記者近日進行了多方采訪。
作業“瘦身”了,期觀效果很明顯
進入8月,距離秋季新學期開學的日子更近了。記者發現,與往年相比,家長們心態輕松了不少,而老師們下的“功夫”更足了。
往年此時,很多幼兒園大班的家長會為孩子的“幼小銜接”而焦慮——孩子不學拼音、不識字,剛上一年級會不會“掉隊”?如皋市教師發展中心教學研究部副主任洪薈春介紹,如皋將幼小銜接期從大班下學期延長為一整年,推動全市幼兒園、小學整體聯動,進行課程內容對接、學習方式融合,“我們還安排小學一年級調整了課程進度和安排,比如過去一年級拼音要求5周內完成教學任務,現在延長為7周,減緩教學坡度。”
孩子也有了更多閑暇時光。今年暑假,即將升入一年級的蔡雨辰參加了畫畫班和練字班,“都是他喜歡的,也給他練練‘坐功’。”蔡雨辰的媽媽石琴告訴記者,大班下學期時,幼兒園已組織小朋友們參觀過小學教室,“現在他對小學生活可期待了!”“跨入小學,具有自主能力、培養良好習慣、學會與人友好相處最為關鍵。”如皋市皋南幼兒園園長程海霞介紹,通過“我的本領大”整理書包比賽、訓練坐姿及握筆姿勢等活動,大班孩子們逐步轉換“角色”,家長們也對學前教育有了充分的認識和準備。
老師們已在為孩子們回歸校園做準備。這幾天,南京市龍江小學副校長王蘇明每天都忙于與開發團隊溝通,開學后師生互動平臺“生本微課”投入使用,眼下正進行最后的調試。“‘雙減’最根本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王蘇明說,在過去的一年,學校開展了6期生本課堂,學生先自主收集和歸納課堂知識,再自主分析、自主學習展示。有了平臺協助,學生可以更自由地發揮主動能動性。
推動“雙減”進一步取得實效,學校的教研活動在更新重構。
“聽了教育研究院老師講授如何教、學、評,我期待下學期給學生帶來更加有效的課堂。”南京雨花臺中學初中部數學老師徐俊說。這個假期,雨花臺區教師發展中心如期開展了以“新課標視域下的教學重構”主題培訓。
雨花臺區教師發展中心校長張紅認為,提高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效率,才是“雙減”落地生效的關鍵。布置作業不再采用“題海戰術”,而是教研活動的重要組成。這一年來,該中心指導各校進行提質增效的全新作業設計,根據學校、學科特點下功夫進行優化,“比如,小行小學數學教研組將課內作業與專項練習、錯題集、項目化作業等課后作業統一分層設計,課內作業以任務單的形式進行設計,形成有思考、有探索、有進階的閉環。作業‘瘦身’了,但效果很明顯。”
豐富“隱性”指標,發展“顯性”可見
今年暑假,許多從題海中脫身的學生有了更多時間去思考、探索和實踐。“今天我們‘紅領巾小隊’走訪了沙元炳故居,我提問了好幾個問題呢。”8月5日,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三年級的郭子菡剛一到家就跟爸媽說起了當日見聞。
該校學生有一本《暑假“游歷”手冊》,上面列有閱讀必讀書目、科學趣味小實驗、志愿活動、體育鍛煉、勞動清單……校長李繼東介紹:“根據年級布置‘菜單式’作業,供學生自主選擇,引導孩子們運用假期時間,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習、運動、動手操作等各方面能力。”
暑假過半,淮安市周恩來紅軍小學的學生們紛紛上傳“暑假作業”,一張張照片記錄他們拖地、刷碗、洗衣、刷鞋,在家長指導下學習擇菜、做菜、包餃子,還有孩子回到鄉間學著拔草、摘瓜、掰玉米……校長管曉蓉告訴記者,剛放假時學校就給家長們發出一封信,為各年級學生設計了不同類型的暑期特色實踐作業,提升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素養,鼓勵家長陪伴孩子度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
從課后服務“延時”到暑假生活,孩子們可參加的活動明顯豐富起來。
“我們這一年共開設了109個社團,涉及體育、藝術、科技、勞動素養等方面。”龍江小學副校長王蘇明說,孩子們的活動多元化了,但如果在評價上還只看考試成績,那么“雙減”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雙減”政策落地后,該校圍繞特色“樂活兒童綜合素養評價體系”進行提升拓展,將綜合素養評價體系擴展到三大領域18個指標95個觀察點。該校五年級學生王智涵沒想到,這學期自己拿到了全班最高分:“我并不是考試成績第一,而是在學習習慣、溝通合作等方面表現突出,下學期我要繼續保持、參與各項活動。”
南通市紫瑯第一小學聚焦評價改革,大力推進“小學發展性學習評價”,引領減負增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為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重點項目。在校長姜樹華看來,“雙減”效果在各類課程的考試評價中得以體現,當下更加重視學科基礎知識與真實情境運用的學業水平考量。“基于學業水平發展的命題,更多著眼于學科基礎、學科知識生活運用、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擺脫刷題誤區。”
“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業狀態、核心素養進行綜合評價,是各學校‘雙減’實踐也是教育的未來大方向。”姜樹華說,這個評價應具有發展性,要從基于診斷性的評價走向增值性評價,做到橫向、縱向評價疊加,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完整的評價“坐標系”,學生的發展變得更加顯性可見。
社區成為新課堂,家長孩子同成長
這個暑假,孩子們閑暇多了,如何才能過得更有意義?各方力量紛紛加入育人網絡。
8月4日,在南京市江寧區麒麟街道晨光社區的“婦女兒童之家”,15名小學生正參與“鄰里文化節”活動,聽牛郎織女故事,臨摹“七夕”油畫,制作手工杯墊……一個半小時里,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
晨光社區是省婦聯“三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示范社區、江寧區的兒童友好示范社區,“我們社區體量大、特征明顯,外來人口組成的新生家庭比較多,有8000多戶家庭、5000多名兒童。”該社區婦聯主席湯星月介紹,“假期剛開始,我們就召開了‘兒童議事會’,20多名孩子坐下來自主商議假期活動。”按照孩子們的意見想法和相關建議,截至目前,暑期“鄰里文化節”系列活動已舉辦10多場。
“孩子們的交往有助于拉近鄰里間距離。”湯星月告訴記者,這一年來,社區已舉行了近30場活動,名額放出來即“秒光”。每周四上午9點半,是該社區固定的“兒童讀書會”活動時間。東郊小鎮小學四年級學生胡羽希說,自己這一年來參加活動時認識了很多來自各街區不同年齡段的朋友,周末常常結伴去圖書館,“我現在是兒童圖書館的小館長了,負責圖書的借閱和整理,學到了許多志愿服務的小技巧。”
無錫市新吳區旺莊街道尚澤社區家庭教育指導師張欣開辦了愛娃親子服務社,通過“繪本故事課堂”“親子關系實戰體驗課”等線下活動服務100多個家庭,200多場線上社群直播分享讓社區2000多位家長獲益。
在日常工作中,張欣發現家長有各種各樣的疑難困惑,比如“祖輩帶娃問題如何解決”“易怒孩子如何引導”“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等。暑假里,省婦聯對全省社區家庭教育志愿者進行了培訓。“在暑期的領學培訓中,這些問題老師們都講到了,我們也在社區開展的暑期活動中對家長進行同步引導、釋疑解惑。”張欣說。
在尚澤社區5日舉辦的一場線下親子活動中,記者捕捉到夏海飛這位“好學父親”的身影,他在一群媽媽、奶奶中分外顯眼。他家兩個兒子,老大12歲,老大8歲。“過去孩子們的節假日、周末幾乎被補習班填滿了,但我們發現孩子的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越來越差,和父母的關系也很僵。”前段時間夏海飛意外地發現,社區成了教育資源“寶藏之地”,“放假前我就做好了規劃,通過參加社區活動,在專業指導下和孩子們一起學習、成長。”
夏海飛坦言,參加這些活動和學習以后,對家庭教育有了更多反思,他和妻子都認識到,眼光應放得更長遠,而非局限于眼前的分數,“我們不再執著于孩子的成績,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讓孩子成長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觀念轉變帶來行為改變,夏海飛欣喜地看到,漸漸地,曾經自卑、消極的老大變得活躍和自信了,而曾經不太愿意和自己親近的老二也越來越“黏人”了,“在孩子不同年齡段,我們面臨不同的育兒難題,從事家庭教育需要父母一直堅持學習,和孩子共同成長。”
南京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江蘇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殷飛表示,不同于過去的熟人社會,現代社區居民熟識率低,人際互動匱乏,家庭趨向原子化,“家長‘關門教子’,家長間缺少真實互動,孩子們之間缺少體驗和互動,缺乏來自社區的浸潤教育。”殷飛說,隨著“雙減”落地,跳著廣場舞的老人、騎著滑輪車的孩子們開始出現在同一空間,“社區互動正被激活,這是一個重塑社區教育生態的好時機。”
像晨光社區一樣,過去一年,省婦聯“三全”社區家庭教育支持行動在全省1100多個社區陸續展開。殷飛告訴記者,“三全指的是‘社區全域、父母全程、家庭全類型’,區別于學校教育,我們主要依托的是社區鄰里活動和家教活動等‘隱性’課程,形成家庭與家庭之間的互動,潤物無聲地促進家庭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針對前一階段的探索,“支持行動”已經形成了20萬字的社區教育第一手“教材”。由誰來當好社區的好老師?殷飛表示,在社區教育中,人人都可能會是孩子們的“老師”,“這個暑假我們開展了多期培訓,目前正在進行的社區家庭教育志愿者培訓,112名學員中有網格員、有社工、還有‘媽咪達人’……未來只有不斷發掘和培養更多的志愿者,才能真正構建起共治共享的社區育人新空間,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記者手記:持續推進“雙減”,全社會共答“考題”
今年的暑假,是“雙減”政策落地后首個完整的暑假,也是2022版義務教育新課標全面實施前的一個暑假。“雙減”之下家長能否擺脫教育焦慮的“慣性”,孩子的假期能否過得有“知”有味,這是給全社會的一道“考題”。
“雙減”成效有目共睹。暑假期間,各方繼續努力推進,從多元多彩的實踐作業到普惠升級的“官方帶娃”;從學校“減”中提質的個性化探索到“家校社”共同編織的育人“立體網”……教育時空延伸至廣大社區、文博場館、科技基地,指向孩子們的明亮未來,多元主體正以“雙減”為契機,撬動整個教育生態的變革。
“生活即教育”,各方力量的廣泛參與更有助于學生建立與社會、與他人的廣泛連接,啟智潤心、培根鑄魂。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僅靠學校的努力是不夠的,需要社會凝聚共識、形成合力。“雙減”本就不僅是教育圈內的事,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是最大的民生,更是關乎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國之大計。
“雙減”是一項系統工程,必將大力持續深入推進。在這個過程中,從學生評價方式到中考、高考等選拔制度,都會發生改變,靠“機械刷題”得高分將越來越難,課程觀、評價觀、人才觀的一致性將越來越高。“雙減”還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身邊發生的喜人變化之外,還需要全社會更加用心、更加細化地持續推進。新學期教與學如何進一步提質增效?如何創新協同開展更優質課后服務?如何深化考試評價改革?惟有堅持不懈、不斷“破冰”,方能從根本上紓解家長的焦慮,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道阻且長,行則必至。在各方協同、攜手回應好新時代“教育三問”的審思和實踐中,這場基礎教育領域開啟的深刻變革,必將推動整個教育生態系統重塑、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王甜 陳澄 丁宏波 鄭焱 楊頻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