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Info
打造高品質生活,江蘇推進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走在前
今年上半年,打造55件民生實事項目實現“進度過半、高品任務過半”;江蘇居民上半年人均收入27795元,質生走前較全國平均水平高8123元,活江同比增長5.6%;全省2.13萬個城鄉社區實現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覆蓋……
7月26日,蘇推江蘇省人民新聞辦公室舉辦“努力推動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中繼續走在前列”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活動“強化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專場,進基從會上收獲到一組組惠民生、層治暖民心的理和數據和實例。
發展無止境,民生民生重千鈞。保障江蘇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打造發展思想,持續興辦民生實事,高品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質生走前切實兜牢民生底線,活江著力提升民生高線,蘇推努力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為群眾提供家門口的優質服務和精細管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中為百姓創造高品質生活。
聚焦“急難愁盼”,辦好民生實事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我省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突出補短板強弱項,把受益面廣、關注度高的基本公共服務納入年度民生實事,把一個個民生難點變成民生亮點,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中讓廣大群眾看到更大變化、得到更多實惠。江蘇省發改委副主任王榮飛介紹,省民生實事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從每年“十件民生實事”到“十項民生實事”,2022年細化拓展為“12類50件民生實事”,2023年進一步拓展到13類55件,持續擴大優質服務供給,體現了民生實事安排與江蘇發展階段相匹配、與民生需求相適應的時代要求。
精準編排年度民生實事,確保“可感知、可落實、可支撐、可考核”,省年度民生實事被作為工作報告的附件,每年均提請省“兩會”審議,接受社會監督。民生實事實行清單式管理、項目化推進,每件實事均落實到省級責任部門,分解到各設區市,節點化推進落實。
“今年上半年55件民生實事項目實現‘進度過半、任務過半’,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取得新的進展,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相關民生實事做法得到國家充分肯定。”王榮飛說。
下一階段,江蘇將進一步壓實各方責任,完善定期調度、定期督辦、年底考評的工作推進機制,推動各地全面落實民生實事所需資金,完善政策配套,加大服務保障,確保民生實事早落實、群眾早受益。
聚焦共同富裕,多措并舉促增收
發布會透露,我省正研究起草關于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實施意見,探索富有江蘇特色的實現路徑,努力在促進共同富裕上走在前做示范。
據悉,我省每個五年都接續出臺基本公共服務建設規劃和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清單,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實現度超過90%。“十四五”時期,13個領域90個服務項目的省級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落地實施。
此外,我省還建立了由27個部門組成的城鄉融合發展省級協調推進工作機制,扎實推動寧錫常接合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在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果,同時把城鄉融合發展作為城鎮化高質量發展重要內容納入省督查激勵。下一步,江蘇將繼續堅持試點引路,賦能支持寧錫常接合片區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深化改革探索,持續鞏固先行省份優勢地位。
富民增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2022年,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62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2979元,位居全國第四位。今年上半年,我省居民人均收入27795元,較全國平均水平高8123元,同比增長5.6%。
各級堅持就業優先,精準加強服務保障,實施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42條措施,穩定就業基本盤;推動自主創業,釋放財富創造潛力。全省254家省級雙創示范基地,吸納3萬多家中小微企業入駐,解決就業近80萬人。
聚焦縮小收入差距,江蘇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省16個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以農業為基本依托,探索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入融合,2022年帶動農民就業約60萬人。
強化基本民生保障,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是關鍵。江蘇省民政廳副廳長趙庭樸介紹,截至6月底,全省共保障低收入人口97.7萬人,城鄉低保平均保障標準為每人每月823元。溫情社會救助改革實現“快”響應、“簡”程序、“暖”服務,實行民政領域社會救助“省內通辦”。
聚焦“一老一幼”,托起“朝夕美好”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我省系統構建供給高質量、普惠高水平、享老高品質的“蘇適養老”服務體系。全省共建成養老床位68.3萬張,在業養老機構2199家,機構護理型養老床位占比達到67.5%;建有城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8萬個、城市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407個、農村標準化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236個、320萬老年人接受專業化居家上門服務;累計實施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10萬戶。全省共有4.05萬家與養老相關的企業,總量全國最多。
我省還在全國率先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未成年人保護協調機制,率先建立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和主動發現機制,孤兒保障標準位居全國前列。全省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實現縣級全覆蓋,共建成鄉鎮(街道)未保站1315個、省級未保站(兒童“關愛之家”)805個。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民生保障與服務的需求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從保障生存型向品質生活型轉變。為此,今年全省還將改造提升標準化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100個、社區助餐點500個、示范性鄉村互助養老睦鄰點1000個,設置家庭養老照護床位1000張,實施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3萬戶,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
聚焦高效治理,激活“最大公約數”
趙庭樸介紹,江蘇正以高品質生活為目標、高效能治理為基礎、高水平服務為手段,探索基層治理創新,不斷完善群眾身邊的服務管理體系。
我省先后出臺關于加強城市社區治理與服務、加強農村社區治理與服務、加強新型農村社區治理與服務等政策文件,不斷完善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涌現出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的新時代“楓橋經驗”城市版、徐州市“馬莊經驗”等一批社區治理創新經驗。
截至目前,全省2.13萬個城鄉社區已實現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覆蓋。“一門受理、一站式服務、全科社工”服務模式基本健全,智慧社區建設從點到面,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機制促進基層治理逐步實現“整合資源、激發活力、創新服務”目標。
據統計,全省共登記各類社會組織8.4萬個,社區社會組織14.1萬家,總數全國第一。這些社會組織和9.98萬名持證專業社工、11萬支志愿服務隊伍、2200萬名注冊志愿者活躍在城鄉社區一線,為居民群眾提供多樣化、差別化的社區服務。2022年,全省采取“公益創投”“微服務”等方式,投入資金約2.6億元,引導創新開展社區服務。
新時期,江蘇各地將充分汲取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持續推進城鄉社區治理創新,夯實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筑牢為民辦事的服務基礎,推動治理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改造提升和新建300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暢通社會力量參與“融合共治”,共同謀劃基層治理和民生建設的“最大公約數”。
· 唐悅 劉玉琴
部分圖片來自鎮江市委宣傳部、泰州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