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Info
吉林延邊民族村以文塑旅開辟新的富裕路
延邊7月26日電 (記者 石洪宇)細雨連綿,吉林海蘭江水勢漸漲。延邊正是民族旅游旺季,楊麗娜指引游客們漫步于鄉間小路,村文還提醒孩子們注意觀察水中的塑旅蝌蚪。她經營的開辟民宿就坐落在大片稻田旁。
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富裕41歲的吉林楊麗娜是很有名氣的“旅行家”和“創業達人”。游歷四方后,延邊她把創業項目選在農村,民族經營的村文民宿與村莊融于一體——稻田、水井、塑旅秋千,開辟以及穿越田地的富裕小火車,讓這個邊疆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成為南方客人眼中的吉林“詩與遠方”。

“我們預測,今年接待的游客能突破50萬人次。”楊麗娜說,這是村民和她共同創造的勞動成果。過去的12年里,按照與村集體的合約,這個文旅項目已累計向村里“分紅”數百萬元。
楊麗娜是吉林省首批“鄉村旅游”實踐者。“我之前也從事旅游業,后來想回到家鄉和鄉親們一起做點事情。”楊麗娜在延邊長大,父母都是農民,在外的經歷讓其察覺到,鄉村旅游非常有“錢景”。
鄉村旅游主打慢節奏,非常考驗村莊的基礎設施和民宿設計。2011年,楊麗娜拿著8萬元投入到民宿設計和裝修當中,邊學邊探索。按照約定,她流轉村民的閑置房,年底按比例給村子分紅,勞動力盡量在村里解決。
當時也正值村子“更新”基礎設施。排水渠的寬度、民房的風格、便民設施的位置……楊麗娜的很多見解應用到村莊的建設和民宿的裝修當中。
光東村98%以上的村民都是朝鮮族,勤勞、好客的品質也成功為村子“引流”。其間,楊麗娜和村民一起優化“待客之道”。

隨著自駕游、“南客北游”的興起,楊麗娜和村民們一起挖掘村莊過去的故事。比如,黑土地上的稻米故事,就不乏聽眾。楊麗娜認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是延邊地區旅游行業“破圈”的法寶。
“我們村產大米,近些年的發展方向越來越明晰,主打稻田+朝鮮族民俗。”光東村每年的農副產品都給民宿和村莊帶來可觀收益。
除了收益,楊麗娜更看重的是經驗的積累。現在國家推出一系列政策促進農村地區及旅游業發展,她在安圖縣一山村繼續復制“光東模式”,開辟了一塊新市場。在那里,她將和村民們一起講述紅色旅游和冰雪旅游的故事。
“我正在和村莊一起成長。”楊麗娜說。(完)
【李巖】